周恩来有哪些优秀品质

2024-05-05 17:05

1. 周恩来有哪些优秀品质

周恩来忧国忧民,一心为国、宽阔胸怀、谦逊品格、尽忠尽孝、至情至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两袖清风、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
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扩展资料:周恩来同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博学多才,善于外交,善于交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心尽力,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
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恩来

周恩来有哪些优秀品质

2. 周恩来的品质有哪些?

1、民主精神;
他把民主当作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他说,我们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使民主扩大。”
2、务实精神
作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日理万机,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矛盾多端。他处理各项工作一贯强调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同时,由于他作风民主,了解的真实情况比较多,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比较有数,能从实际出发,不搞理想主义和随意性。最典型的表现是1956年的“反冒进”。
3、公仆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的人生宗旨。作了国家总理,他更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在周恩来心目中,总理就是公仆,而且应该是最大最好的公仆。他说:“我是总理,就得什么事也要管啊,管不好怎么向党、向人民交待!”

4、廉洁精神
为政清廉,本是一个国家公务人员最起码的品质,对周恩来这样完全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不值一提的问题。但在执政以后,对全党来说,却成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周恩来发扬廉政精神,既是他一贯的自觉行为,也是为了针对存在的问题,率先垂范,身教当头,与不良倾向作斗争。
5、确定重点目标,锲而不舍,努力实现。
对于整个“文化大革命”运动,周恩来已无力回天。但是,对于他认为最重要,而又力所能及的几件大事,则锲而不舍地抓住不放,促其实现。
千方百计地保住全国生产指挥系统的基本运转,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维持了全国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活供应。

3. 周恩来有哪些品质?

一,很严厉。在一次由周恩来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有一位部长在汇报工作时,只是照着材料一个字一句话地念,好几次念错闹出笑话来。周恩来开始强压住内心的火气,提醒说:“不对!看清了再念。”这位部长又看着念一遍,情况依然糟糕。“不对!”周恩来不满之色溢于形色,会后,这位部长被点名罚了站。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前去机场欢送西哈努克亲王离京,大家目送着西哈努克进了舱门,便迫不及待地往机场门口走打算去看正在进行的足球比赛。周恩来勃然变色让秘书把他们叫回来,面对那些将军喝问:“你们学过步兵条例没有?步兵条例里哪一条规定,总理没有走,你们就可以走了?你们当将军能这样?在部队里,首长没有走,下边全走了,行吗?客人还没走,机场已经没人了,人家会怎么想?你们是不是不懂外交礼节?”

1965年,周恩来去阿尔及尔参加亚非会议,途经开罗时突然接到电报通知:阿尔及尔发生军事政变,布迈丁推翻本贝拉总统,夺取政权,建立临时政府。在一切情况都未明朗的情况下,周恩来通过邓小平向毛泽东报告情况,建议临时改变计划。经过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研究,同意周恩来改变计划,先留在开罗进行访问考察,以便观察形势变化,另作进一步的打算与安排。在周恩来之前,打前站的陈毅外长已经到达阿尔及尔。许多亚非国家的领导人纷纷来找他打听中国的态度。陈毅说这次亚非会议必须开!而且一定要开好!后来因各种因素,会议无法举行,陈毅放了空炮,造成一些不好影响。周恩来知道后,连连踱步连连说:“胡闹,简直胡闹!”回到北京后,周恩来握着拳头敲桌子气愤地说陈毅“你无组织无纪律!这是不允许的!你是中国的外交部长,不请示不报告,你就敢在那里擅自放炮表态,都像你这样还了得?谁给你的权力?这是国际影响问题。你要向毛主席,向党中央检讨!我在开罗下了飞机就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请示,你在阿尔及尔就敢不汇报不请示擅自发表意见,革命大半辈子连这点组织纪律性都没有?”

二,武功高强。1913年—1917年,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就读时,曾拜在天津开设武馆的韩纂侠为师,习学“形意八卦”,后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韩纂侠则被聘为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周恩来再度学艺,可见恩周来师出名门。遵义会议前期,周恩来长期担任共产党军事方面的第一领导者,曾组建了著名的“中央特科”,并亲自讲授如何保卫自己、打击敌人的基本方法。周恩来既是课堂上的武术教师,又扮演实践中的“武林高手”角色,常常奋不顾身地亲自指挥红队,抢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虎口除奸,先后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叛徒何家兴、戴冰石、白鑫和国民党特务头子王斌、马绍武等人。当时周恩来化名“伍豪”,所以他的特科行动被称为“伍豪之剑”,他的特科比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部队厉害百倍,蒋介石曾对戴笠说:“如果我们抓住了周恩来,整个共产党就会垮台”。

三,酒量惊人。在共产党的队伍里,许世友以武功高强、酒量大而闻名,领教过他酒量的一位将军曾扬言“再跟许世友将军喝酒要带一个营的兵士来保驾”。而许世友在酒桌上唯佩服周恩来,因为有一次两人比酒量时,周恩来不动声色地陪着他干了两瓶后,许将军就高了,而周恩来又打开了第三瓶,一下子震住了他。从此,在周恩来面前,许将军甘拜下风。

四,外语水平高。周恩来留日期间1918年4月3日的日记写道:“阅英文报,得知日政府又提二十条于中国矣!”在日本(专题)阅读英文报纸,可见其英语水平的确高矣。周恩来一直有阅读英文报纸的习惯,《百年恩来》的纪录片中就有他在工作之余阅读英文报纸的镜头。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他与周恩来的会面:“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

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之后经过莫斯科,参加苏联人举办的一个酒会,当周恩来致辞时,他使用了英语,以致与会的不少苏联权贵还要翻译把他的英语致辞翻译为俄语。基辛格博士在回忆录《白宫岁月》里这样描写他所认识的周恩来:“他听英语时,不必等到翻译,脸上的笑容和表示理解的表情,很清楚的表示他是听得懂英语的。”

周恩来有哪些品质?

4. 周恩来身上有什么品质?

1、遵守管理制度,平易近人。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临危不惧,智勇双全。
4、 爱国爱民,勤俭节约。
5、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5. 周恩来的高尚人格

从小时候的成长背景来看,周恩来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那些发挥了巨大潜能的性格,多少孕育于走向败落的封建仕宦家庭、从小四处漂泊的生涯以及温馨的母爱。他幸运地有两个性格不同的母亲。嗣母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她年轻守寡,从不外出,于是也不许童年的周恩来外出,整天把他关在屋子里念书。由此陶冶出他的好学、好静、仁慈、礼让。他的生母则性格开朗,精明果断,有办事能力。周恩来小时经常在生母跟前观看她如何处理家族事务,学得一些办事方法和能力。家庭败落后,迫使十岁左右的周恩来开始扮演“当家人”的角色。熟悉中国民俗风情,明了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这条人生奋斗途径的人都知道,在近代中国,维系一个大家庭的生存与主持国务活动似乎并没有性质上的差异,至少在对“当家人”的性格素质上的要求上是这样。好面子的封建家庭,即使囊中羞涩,各种排场、礼仪、规矩也丝毫不可忽视这位少年把亲戚的生日、死期一一记下来,贴在墙上,到时候便去借钱送礼,磕头应酬。这自然需要相当有分寸、有条理的交往能力和对人际情感的细腻揣摩。周恩来从两个已经去世的母亲那里,自然地继承下来的两种性格能力,是他能够扮演好当家人角色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的政治活动家,这或许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他自幼渴望的是安定、和谐与维持,这使他养成善于在“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处世作风,并使他在后来繁杂的政治斗争中,体现出温和而热情强干,忍让而不失原则,谨慎而勇于果断等对立统一的性格侧面。一个才具不如他的人,如果扮演这些错综复杂的角色,就会以思想和行动上的不知所措而告终。正是这种复杂而精明的性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何以如此漫长并丰富多采。
   辗转漂泊清江、淮安、东北、天津、日本,是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对其人格个性的影响,不只是通常所说的丰富阅历,开拓胸怀。从《周恩来传》的记叙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传主这样一种心理历程:从对家族的伦理情感的渴求,走向对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的探索。
自幼漂泊的周恩来,则始终承受着浓烈痛苦的怀乡思亲之情的折磨。与怀乡思亲相伴而生的,是对和睦的群体关系的寻求。这或许是一种情感转换吧。但是,传统有志之士的激励,对山河离乱的国家命运的忧患,以及自幼养成的责任心,毕竟使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达到了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不能脱离公众“象草木禽兽那样靠自己生活”,因而为集体“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为朋友,为集体办事,赢得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同学录》中有关他的评语是:“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可贵的是,周恩来这种急人好公的利他行为,很少有外在的功利色彩,不是眼下人们爱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诚实地表达过这样一种心情:“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别人视之为“愚”,他则觉得“倍有乐趣存于中”。好一个“乐趣”,他的“服役”,全然是一种品行本色,是那包裹不住的道德情感的自然流泄。正是从重道德情感的周恩来中自自然然地走出了一个重群体义务的周恩来。这就注定了他在一生风雨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割不断自己和社会、和朋友、和事业、和使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年轻时在自己的精神几近崩溃的关头,他也会因情感和义务的召唤,从痛苦绝望中挣脱出来。上述出于性情本色的集体主义义务感,日后便十分自然地溶合入这位后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的人格基础。在革命的队伍里,虽然都有一致的信仰,并肯为它献身,但有这种人格基础,和没有这种人格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不乏骄躁、浮华、虚荣、盲动,而周恩来却总是显得那样的真诚、平实和坚韧。而且他给人的印象也不是那种缺少人情味的干巴巴的共产党员。在后来他已经成熟和伟大起来的时候,我们还能从他口中听到那句本来属于宗教教义的道德名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破不了“情关”,断不了“有缘”,正是他在党的事业遭遇多大挫折,也会勇往直前,在个人名誉受到多大误解,也不会拂袖而去的心理基础。
他在南开上中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但他从不骄傲,从来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绝少有令人敬而远之的领袖欲权力欲。他认为,“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拚命去做,不计利害;……这样子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容易不肯改变的。”能涵养虚心的英雄观,不计个人利害的功名观,确实有他高雅脱俗的地方。
由此,从青少年开始,周恩来就很看不惯那些虽然不乏才干作为,但却内怀邀名之心,爱出风头的人。他也不是完全不重视个人的“名”,在一篇《论名誉》的作文中,他甚至把它视为“人生的第二生命”。但他心目中的“名”,更多的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名誉”,而主要不是反映个人利益的“名位”。显赫的名位,并不必然带来高尚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名誉的罪人。协调二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重名誉而不能重名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的功名利益的关系。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中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奋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如果要从人格境界上找原因的话,或许与在实践中未能摆脱“私于个人”的困扰有关。这就在“道德”上先自降了几等,最终连自己尽力创造的某些“文章”也受到损害。周恩来能获得举世赞誉,与他青少年起就注重不私于个人的人格设计,并一生遵奉,不能没有联系。 
二 
从个性、才干和品德诸方面,读解了《周恩来传》记叙的周恩来这座人格丰碑上的一些文字以后,我获得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周恩来是现代中国革命家中,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政治品质都给后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影响的人格典型。这个典型说明,在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天平上流芳千古的伟人,除才干和贡献以外,还必须留下点别的“财富”,譬如怎样做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度里,似乎更不应该忽视。
不错,周恩来是一个用现代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但他首先是一个中国的共产党员。他虽然不象毛泽东那样有足够的机会和明显的兴趣,乐此不疲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格养分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途径,但是,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的自律与完善;道家对外在的功名利益的相对超脱和达观;墨家的勤苦和为群体的事业近乎宗教的献身精神;纵横家审时度势的机敏才智;以及法家的严谨与务实,似乎都可以在周恩来身上找到一些影子。于是,我常常想起尼克松的一个回忆:一次有新闻记者问周恩来,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周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事实上,无论属于哪种传统的伟人,都不可能是完人。周恩来同样如此。上面列举的那些传统的理想人格,既造就了他的伟大,也形成了他的局限。周恩来也深深地明白自己的局限,,他遇事不走极端或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采取调和的中庸态度(毛泽东曾对此提出过批评),固然有其民主、宽容和求实这样一些积极意义,但是,也应看到,它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的暖昧态度有其不积极的效应。对于政治领袖来说,想象力是拓展新局面作出划时代的独创成就的不可忽视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宁务其大,不务其小”的周恩来,主要以策略的灵活性和战略的原则性为特征。让自己的情感想象在决策中驰骋,能非常敏感地预测事物发展总趋势的毛泽东,则以战略的灵活性为特征。虽然这两个伟人都从传统中获益甚深,但毛泽东偏于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周恩来则偏于主体人格的构成秩序和人格的理想境界。由此使毛泽东在接受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地背叛传统,在建立革命秩序之后又往往无顾忌地打破这种秩序。这种政治品格使他具有开创时代的超凡魅力,但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又使他借用这种魅力在建国后把国家当作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终于走向一个伟人的悲剧。周恩来的政治品格则主要体现在善于完善革命的秩序,实施革命的战略,他带来的更多的是周密、可靠、信赖、稳定和协调。他不属于那种极度张扬个性意志具有超凡魅力的人。因此,尽管他的才干、贡献、地位和机会,都有可能使他成为“舵手”,但他始终没有,也不愿意成为“舵手”——他知道自己的局限,他确实存在着那个需要超凡魅力的革命年代难以使他成为“舵手”的局限。
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包含着关于革命领袖人格的一些很有意思的课题  

周恩来的高尚人格

6. 周恩来的优点?

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高尚优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术界把“周恩来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讨论,得到广泛的认同。 
  什么是周恩来精神?笔者以为,周恩来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在周恩来身上体现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史上产生周恩来这样的伟人和周恩来精神这样的境界,不是偶然的。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我们要从历史上探求这种规律,培养更多具有周恩来精神的人,这对提高全党全民族的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再创辉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周恩来精神体现在他的革命业绩中 
  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周恩来是一位革命家,而不是一位道德家;是一位革命伟人,而不是一位谦谦君子。他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是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养成,并服务于革命事业,而不是一个道德家的自我完善。这是周恩来精神最本质的特征。 周恩来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建立的伟大业绩中。 

7. 周恩来的贡献

如果让我说,我说他最伟大的事留下一种“周恩来精神”光耀千秋。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可以看一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周恩来一生为拯救中华和振兴中华献出了毕生精力。他的伟业巨绩可以举出许多,其最伟大的贡献主要有这样八条:


(一)凝聚中华民族精英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和半个世纪的核心领导成员

在五四运动时,他是天津地区的学生运动领袖。以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8个发起组之一的旅欧共产党组织的创建,是其主要负责人之一。这个旅欧党组织虽然是一个海外支部,但却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核心领导成员,即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周恩来从1924年回到祖国后,就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在1927年大革命后期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席政治局常委会议。从此,他就进入了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层,直到去世,长达半个世纪。

(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他负责指导各个地区的农村游击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央苏区,他参与中央红军的主要领导。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和指挥的伟大长征的战略转移的实现,也凝聚了周恩来运用军事指挥艺术的心血。此后,他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参与制订各个战争时期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计划,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与制定决策,并组织实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有的老同志说,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帅”,不无一定道理。

(三)党在反动统治地区长期进行地下工作和非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既参与领导军事战线的武装斗争,又一直是反动统治地区的地下斗争、党的隐蔽战线的主要领导人。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他直接领导建立了保卫、保密和情报工作系统,在严重的白色恐怖的环境下,为保卫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安全,为保护党的骨干和营救被捕同志,为及时掌握敌情并指挥对敌斗争发挥了特殊的巨大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他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方面工作的总负责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他还领导着党在蒋管区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在中国革命长期的白区工作、隐蔽战线和地下斗争中,周恩来展现了非凡的才干,功勋卓著。

(四)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政府总理26年,尽管被认为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政府首脑,但是倍尝艰辛。建国后头8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健康,周恩来总理内政外交也比较顺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向上发展的新气象。

(五)参加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领导人

周恩来在早年担任共产党旅欧支部负责人时,就帮助孙中山派出的代表在欧洲建立国民党支部,开始了漫长的统一战线的斗争历程。在抗战时期,他是中共中央驻在国统区的中共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既保持了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关系,又广交各界朋友,深入宣传党的主张,扩大了统一战线队伍。到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是历届人民政协

(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立场,且有泱泱大国风度的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他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视开展人民外交,主张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

(七)“文化大革命”中力挽狂澜、苦挥危局的中流砥柱

“文化大革命”号称“史无前例”,其破坏性在中华民族当代史上是空前的。我他挽狂澜于既倒,使国民经济免于崩溃,使党和国家免于分裂,起到了任何人难以起到的“中和”作用。他在与党和人民治“文化大革命”之乱的斗争中耗费了全部精力,过早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

(八)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和思想准备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以各种方式保护了一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知名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陈云说,像我们这些人都是他保护下来的。邓小平的复出和被赋予重任,没有周恩来的努力也是不可想像的。他在70年代初所进行的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也为否定“文化大革命”、准备第二次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周恩来的贡献

8. 周恩来的性格?

周恩来是一代高德伟人,他的一生不但功勋卓著,彪炳史册,而且人格高尚,世代敬仰,在人民心中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人格丰碑。邓小平把周恩来看成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化身”,是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人格榜样,号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有关文献史料的披露,“周恩来”的名字愈加闪耀出灿烂的人格光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周恩来人格”范畴,加强学习和宣传周恩来的高尚人格,愈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恩来——高尚完美的理想人格典范

  人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永恒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研究人格必须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格理论为指导,从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出发,具体地分析个体的人格特质及其整合,才能获得符合实际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人格思想是深刻而丰富的,其主要之点包括:(1)关于人的本质。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人格的根本观点和根本依据。(2)关于人格的本质。马克思明确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③人是社会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④正确认识个体人格,“应该按照他们的社会特质,而不应该按照他们的私人特质来考察他们”,⑤更不能把人肉体的自然本性和私人特质作为依据。(3)人格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单纯是心理现象或伦理现象。但是在黑格尔那里,“政治人格和实在人格、形式人格和物质人格、普遍人格和个体人格、人和社会的人之间的分离”“表现了针锋相对的矛盾”,⑥实际上,这些人格要素是整合的、溶为一体的。即是说,对人格概念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个体人格的各种人格特质不是孤立的、分离的。(4)人格是社会主体的特性,历史是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人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⑦因此,历史的发展必然会打上人格的印记。(5)根据人的行为来判断人,是“人格的原则”。⑧马克思指出:普鲁士书报检查官“不根据行为来判断人,而根据你们杜撰出来的那一套对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动机的看法来判断人”,这是“任意破坏人格原则”。列宁也说:“判断真实的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的“标志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个人的活动。”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格理论,从整合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界说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内在综合品质特质及其控制机制和思想、性格、行为等的惯常模式;作为个体的人,人格就是他本身,一个人的人格是怎样的,这个人的人生形象、人生价值就是怎样的;人格问题说到底,就是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正是由于来自社会实践的综合人格特质的独特性,由于人们惯常的思维模式、性格模式、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即由于个体人格的不同,使这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区别开来。

  周恩来人格是周恩来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主观条件,是周恩来精神世界的总体性的东西,是表现有高尚完美的鲜明特征:

  第一是崇高。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是崇高的人格,他既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创造了丰功伟业,又在人格上达到了共产主义理想人格的崇高境界。他完全超越了自我,心中只有人民,达到无我的境界;他在战略上敢于藐视一切困难,不惧伯任何邪恶势力,达到无畏的境界;他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承受一切误解甚至错误的批评,达到无怨无悔的境界,鲜明地表现了周恩来人格的崇高性。

  第二是和谐。周恩来非常重视人格的和谐、均衡。他说:“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⑩周恩来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智能人格、审美人格等各种人格特质既是优秀的、杰出的,又是和谐的、均衡的,这些人格特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相互之间形成完整的结构,以整合的形式在周恩来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构成和谐的整体人格。

  第三是稳定。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要经历不断升华的过程。周恩来人格同样经过了从“思想颤动”到“主义认定”的过程,并且他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人格不断升华,以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人格境界的巅峰。同时,人格又是可塑性和稳定性的统一,在这二者当中,稳定性是周恩来人格的主要特征。他的人格形成后,无论在顺利时还是在逆境中或者危险时刻,在人格上都是不动摇的,坚定地按照党的原则和自己的人格待人处事,总是冷静而稳健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人们从周恩来人格及其特征深刻地认识他的伟大,由衷地称赞周恩来是“人生之师”、“高德伟人”甚至“中华完人”,就是对他所具有的这种最高类型的共产主义理想人格的充分肯定。

  周恩来的理想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人格特质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社会特质。”但是,某一种特质还不成其为人格,只有诸种人格特质的整合、统一才形成人格。而要认识一个人的整体人格状况,则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各种人格特质是怎样的。具体来看,周恩来的人格特质是怎样的呢?

  (一)憎爱分明的政治人格

  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了“政治人格”范畴,然而以往的人格理论却很少注意人格的政治特质问题。其实,在存在着对立的阶级、存在着利益不同的政治集团的社会里,“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懂得了他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伤悲,能够不对敌视这个阶级的人、对于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其发展以及其他等等的人表示愤怒,”11个体人格不能不受社会环境和阶级关系的影响而带上政治性。

  周恩来是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使他首先看重的是人的政治倾向和政治人格。他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世界上,对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情总会有一个态度。立场不同,态度也就不同。”12他曾经号召学习雷锋“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实际上,憎爱分明的政治人格,就是周恩来人格的首要特质。

  在政治人格上,周恩来敌我分明、是非分明、坚持原则、立场坚定。他认为,革命者首先要分清敌、我、友。早在1922年就提出了一定要认清“敌我双方的情势”,1924年又指出:“革命是无疑而确定了!但我们须看清我们的敌人和我们革命的势力究竟何在,且谁又是我们真实的友人。”13一是他对敌人痛恨,与之作坚决地斗争。无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悬赏缉拿,还是江青当面说“我们中央文革不出面保你,你周总理也会被打倒”的威胁,他都镇定自若,不为所动。他说:“搞全面材料也行,向我提抗议、刷大字报也行,我不怕打倒,干了几十年还伯这个?”14表现了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政治品质。二是他对人民热爱,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披肝沥胆在所不辞。他手术后还没下手术台就把有关医院的领导同志找来,要求他们“现在就去”为云南锡矿工人治疗肺癌,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让医生“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直到死都在为别人着想。三是对民主党派人士和进步朋友,他始终忠实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方面保护他们的安全、健康,虚心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建议而成为“净友”。对此,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深有感受,她说:“共产党做事让我佩服”,“我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一种真正高尚无私的人格。他实在称得上世上的表率、楷模。……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要说真有上帝,那么他就是我心中的上帝!”15四是对自己,他一生都甘当配角和助手,从不争个人权力和地位,他多次说:“我只能作毛主席的助手,在毛主席领导下做具体工作”,表现了崇高的政治人格。周恩来把政治名誉、政治人格看成“人生第二生命”,当恶势力颠倒黑白、信口雌黄忍无可忍时,他奋起捍卫自己的政治名誉和政治人格。江青等人在“批林批孔”中借所谓“伍豪启事”问题大批“投降派”,周恩来进入手术室前,在他关于这个问题的报告稿上亲笔签上自己的名字,大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16他之所以如此抗争,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关系他的政治生命和政治人格的大问题。

  (二)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

  个体的道德人格受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性质的制约,其内容和境界是不同的,一般分为自私自利的道德人格、先公后私的道德人格和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三种境界。从总体上说,“自私自利”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剥削阶级的道德人格,而“公而忘私”与“大公无私”一样,则是无产阶级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周恩来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特质,是人类社会道德人格的最高类型和最高境界,人们对此几乎没有争议,是各种不同社会成员的共识。

  在道德人格上,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高、责备严。他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不允许自己发生一丁点儿道德污点和失误。漏交了一杯茶钱、少交了一餐饭钱,他都要补交;机关部门趁他外出的机会维修了破旧的住房,他回来后三番五次作检讨;侄女按正常手续当了兵,他动员劝说脱下军装返回内蒙草原。至于工作中发生某些失误包括部属的失误,他都主动承担责任,反复检讨自己;而在他主持下取得的成就,他却全部归功于党和人民,认为“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17丝毫不谈自己的作用。他忘我无私、奉献一切,认为“只要于共产主义将来的发展有利,一切全可牺牲”。18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日夜操劳,甚至几天几夜不休息,争取多做一分钟工作。他把自己的休息时间、身体健康和生命,奉献给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邓小平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1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道德人格的核心。他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为着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富裕幸福,他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体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凡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再小的事在他心里也是大事,想方设法给以解决。他为一个地区的盐每斤比别处贵一分钱而要求有关部门解决群众吃盐问题;他听说延安地区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时难过地流下眼泪,检讨自己“对延安工作关照不够”。他说:“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精神境界就会高尚。”20周恩来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道德境界高尚的人。

  (三)坚韧稳定的心理人格

  心理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统一和稳定的心理模式。周恩来久经各种环境、各种斗争的锻炼,他的心理人格是坚韧稳定的,表现了优秀的心理品质。一是他有坚韧顽强的意志,为真理而斗争百折不挠。周恩来一生遇到无数艰难险阻和挫折甚至失败,都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奋勇前进。他说:“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21“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坚定了我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我做工作没有灰心过,在敌人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22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苦撑危局,不屈不挠地同林彪、“四人帮”周旋和斗争,维护了党的统一。二是他情绪乐观、稳定,持之以恒。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受一定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有较大的情景性和不稳定性,往往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周恩来的文化教养及思想修养深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炼,形成了以稳定和乐观为特点的情绪品质。工作顺利不喜形于色,遇到困难不丧失信心,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稳定的情绪,坚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用平常心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待一切问题。三是他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忠厚,诚实,耐心和热情”,“天性富于调合性”,“求真的心又极盛”,同时又具有果断、强干的一面。特别是在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之后,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激烈的斗争使他逐步养成了既敦厚温和又精明强干、既忍让谦虚又坚持原则、既戒慎恐惧又坚定果敢等对立统一的性格模式,这是他对事物成熟的惯常的性格、行为方式,是在性格品质和行为方式上长期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训练的结果。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23周恩来是“怎样做”的呢?那就是他所说的:“在斗争上,我们要不失立场,但不争名位与形式;我们要坚持原则,但方法要机动灵活,以求达到成功;我们要争取时机,但不要操之过切,咄咄逼人。”24这种对立统一的性格、行为模式,使他对复杂的斗争应付裕如,解决各种矛盾游刃有余。由此可见,把周恩来的性格品质单纯地归结为“调合”、“中庸”是不完全的。

  (四)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

  能力是个体胜任某项工作及活动并且影响其效率的特征。智能人格即个体的知识(智慧)和能力状况,是重要的人格特质。毛泽东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周恩来既在道德人格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又具有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特质,更显示其人格之崇高。

  从1927年到1976年,周恩来处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集体中整整半个世纪,领导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教育、文艺等众多领域的工作,表现出了高超的领导才能。他做领导工作以德为先,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由此产生了德服天下的效应;他是人民的领袖,但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与群众和谐共处、人格平等,甚至提出了“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25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领导。周恩来对人格的差别性有深刻的认识,认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26但他善于团结协调、求同存异,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为共同的目标协调工作,是善于解决难题、排解纷争的大师。尤其是他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在工作中既能统驭全局,又能抓住中心,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他高超的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达到了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程度。

  周恩来的才能与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超的能力来自渊博的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动力,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知识又不断转化为能力。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他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特质。

  (五)崇尚新美的审美人格

  过去人们很少把审美与人格联系起来,很少把审美人格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其实,“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美、丑与人格密不可分。个体人格既是政治、道德、心理等价值主体,同时也是美的价值主体。不同的个体人格中总是内化着不同的美丑因素,并且必然通过他的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审美人格以及或美或丑的价值过程,从而推进或者阻碍美的事物的发展。

  周恩来提出:“文艺修养和一个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是很有关系的。”27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修养很深,美渗透进他的思想、性格和行为,形成了崇尚新美的审美人格特质。在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中,他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正确地对事物作出美的评价,勇敢地支持和保护一切新美的事物、新美的人,同时也就鲜明地表现了他的人格美。

  周恩来不是专职的艺术家而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革命家,他的审美人格首先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最重要的是推翻反动阶级的丑恶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美的社会。他说:“我们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把世界搞得美好,使大家都能活下去,而且过得好。”28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创建新中国的艰苦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创造美的能力,领导全国人民创造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他指导设计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穹顶,给人以心旷神恰的美的体验;他担任“总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体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成为既使人振奋上进,又得到多种艺术美享受的传世之作。这种创新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令人惊赞!

  周恩来的审美人格还在于欣赏美。他对美的欣赏和评价来自深刻地理解美和对美的洞察力。一是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他欣赏自然美,1919年游览日本岚山和园山公园时写的优美诗句——“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29就是最好的注脚。但是,他更钟情于欣赏社会美,欣赏和推崇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灵、美好的人,认为艺术作品只有生动地表现人民的心灵美,才能发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改变社会风气、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他对表现无产阶级心灵美的《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李双双》等文艺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雷锋日记》反映了公而忘私的思想,在题词中全面评价了雷锋的完美人格;表扬电影《五朵金花》表现了新美的生活、新美的人;用美文学的语言赞扬昆曲和粤剧等艺术形式是具有人民性的“江南兰花”、“南国红豆”,都体现了他对社会美的推崇、欣赏和评价。二是对于美的愉悦性和功利性,他认为二者是统一的,统一的形式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他说: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30美一方面有功利性,要歌颂劳动光荣,要讲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人性、友爱和人道主义,反映人民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另一方面也要有愉悦性,用轻松活泼的美的艺术使人民在劳动之后得到娱乐和休息。愉悦性和功利性恰当结合的艺术作品,才能唤起美感,才有欣赏价值。他以歌曲为例说明美的愉悦性和功利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好》是一首好歌,但是歌词太简单了”,而“《洪湖水,浪打浪》更受群众欢迎,因为它既有革命的内容,又抒情,质量较高。”31他批评极左思潮破坏美的规律和艺术质量,勇敢地提出“革命激情要和革命抒情相结合”,32“《游击队之歌》唱得太快了,没有意境,……没有革命的抒情就没有革命的激情。”33

  周恩来的审美人格又在于保护美。“保护美”既是一个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又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格问题、原则问题。当美好的事物和心灵美的人遭到邪恶势力否定、摧残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保护美,这同样是他崇尚新美的审美人格的表现,而且更具有人格的力量。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资产阶级人性论”是一根扼杀文艺创作的棍子,抒写心灵美、人性美的文艺作品,往往被扣上这顶帽子而遭受批判。小说和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的作者、导演,在创作中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避开“温情主义”嫌疑,但还是被指责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是“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周恩来却态度鲜明地给以肯定,说“这是一个好作品”,同时又指出了作品因怕戴“人性论”的帽子而存在的不足,“使你想哭而哭不出来,把你的感情限制住了。”34有一出戏因为写了一位烈士在牺牲前对她的爱人说“我们要是有一个孩子该多好啊!”就被批评为写了英雄的动摇,他指出:“这是怪事”,“革命者是有人情的,是革命的人情”。他以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刑场上宣布婚礼、互相亲吻为例指出:“正是因为他视死如归,所以他的爱情才是最纯真高尚的爱情。”35对于心灵美的人,周恩来更是千方百计给予保护。时传祥是北京市的清洁工人、全国劳动模范,他勤奋工作,“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株连,被打成“粪霸”而遣送回山东老家。周恩来得知后说:难道“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打倒一个掏粪工人吗?要求立即接回北京,给以治病。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冒着风险,千方百计保护干部和群众的事例,数不胜数。

  周恩来从来不认为天下有完人,多次说“任何共产党员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有缺点,世界上没有完人,永远不会有完人。”36但是,我们从上述他的人格特质的整体来看,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行为是判断人格的原则”来看,相对地来说,周恩来人格是无产阶级高尚完美的理想人格,周恩来是全国人民崇敬的完美的人,则是没有疑义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