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2024-05-18 14:49

1.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武则天掐死自己长女的事情,记载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没有记载。无论是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关于武则天杀女的事情,大家都有了确定的答案,武则天牺牲了一个女儿,嫁祸给了王皇后,自己成为皇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狠毒,走向人生巅峰,但也有人认为,以武则天当时的恩宠和能力,没必要再嫁祸给王皇后。

当时武则天刚刚生下长女,王皇后来看望孩子,喜欢地逗弄了一阵。王皇后走后,武则天便亲手把自己女儿掐死,并用被子盖住。后来李治和武则天一起来看公主,李治揭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了,质问宫女是怎么回事,宫女说刚刚只有王皇后来看过孩子,武则天听完放声痛哭,经过这件事后,李治下定决心要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件事情确实太过蹊跷,宫女怎么有胆子去诬陷王皇后?很有可能就是就是武则天和这个宫女事先串通好,让她那么说的。等武则天能从感业寺回来,多亏了王皇后。王皇后和唐高宗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感情,俩人就是单纯的政治联姻,李治当了皇帝之后,最宠爱的是萧淑妃,为了打击萧淑妃,王皇后专门从感业寺带回武则天,也因此引狼入室。

但武则天真的能狠下心来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吗?凭当时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宠爱,皇后之位已是武则天的掌中之物。也有一个合理的推断,说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婴儿猝死是很正常的事,武则天发现自己的孩子死了,便想因此嫁祸给王皇后,但无论哪条说法,证据都不足。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2.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 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武则天掐死女儿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武则天掐死自己长女安定思公主的事情,记载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没有记载。
 
 事情说的是武则天当时和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争得很厉害,大家都在李治面前互相说对方的坏话,李治不听。当时,武则天生下长女刚满月不久,王皇后来看孩子,喜欢地逗弄了一阵。王皇后走后,武则天便亲手把自己女儿掐死,并用被子盖住。不久,李治来了。李治来后,武则天便揭开被子让李治看自己的女儿,发现女儿已死。于是就大声痛哭,并问宫女是怎么回事?宫女说,是王皇后来过。李治大怒,让王皇后解释。王皇后则解释不清楚,于是李治便有了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想法。
 
 (武则天剧照)
 
 很多人评价这段历史,认为不可能是真的。理由有这些——
 
 一是这个记载出现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只是说安定思公主“暴卒”。一般来说,《旧唐书》及《唐会要》成书更早,更容易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前。由于契丹人入侵灭亡后晋,并四处烧杀抢劫,宫廷资料大量丧失。因此,《旧唐书》所记载的,应该更加接近于历史真相。
 
 二是《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编撰的,其编纂的目的,正像《资治通鉴》书名表示的意思那样,是为了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既然如此,自然要有意贬责篡夺李唐江山的武则天,表现她心狠手辣及李治不明不察的一面。
 
 三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因为接触的原始资料不多,武则天杀女的事,更多的来自于民间传说、野史资料,再加上个人推断。显然,民间传说、野史资料及个人推断都是无法作为确切历史的。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武则天杀女的事,很可能是真的。
 
 (武则天与李治剧照)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旧唐书》及《唐会要》这两本书,其实并没有说安定思公主不是武则天杀死的,而是说“暴卒”。只是阐述结果,并没有说过程。因此,并不能根据这两本书,就判断《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的不对。《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肯定是一种推断的结果,但一定是推断得合情合理,才会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怎么推断的呢?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道。我这里也来做点分析。
 
 有一个情况可能大家没有注意,王皇后去看武则天女儿的时候,武则天在吗?皇后去看,武则天肯定不可能不在。既然武则天在,王皇后就没有作案的可能。因此,这一点基本上可以断定,安定思公主不是王皇后杀死的。
 
 武则天的女儿不是王皇后杀死的,会不会是因为盖被子没注意,被闷死的呢?也不太可能。为什么呢?
 
 武则天看见女儿已死,大声哭闹,问宫女刚才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宫女说,王皇后来过。我们必须注意到宫女的回答。武则天问的是自己女儿怎么回事?也就是要问女儿死因。宫女回答的是,王皇后来过。这意思,显然是说王皇后杀了武则天的女儿。要知道,这是一个宫女,就是借她一千个胆,她也不敢说是皇后干的。就算是照顾不好捂死的,她可以推给别人,都不敢推在皇后身上。唯有一种可能,就是武则天和这个宫女事先串通好,让她那么说的。
 
 (王皇后与萧淑妃剧照)
 
 由此便可断定,武则天的这个女儿,确实是她自己杀死的。

3.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武则天掐死自己长女的事情,记载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没有记载。无论是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关于武则天杀女的事情,大家都有了确定的答案,武则天牺牲了一个女儿,嫁祸给了王皇后,自己成为皇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狠毒,走向人生巅峰,但也有人认为,以武则天当时的恩宠和能力,没必要再嫁祸给王皇后。


当时武则天刚刚生下长女,王皇后来看望孩子,喜欢地逗弄了一阵。王皇后走后,武则天便亲手把自己女儿掐死,并用被子盖住。后来李治和武则天一起来看公主,李治揭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了,质问宫女是怎么回事,宫女说刚刚只有王皇后来看过孩子,武则天听完放声痛哭,经过这件事后,李治下定决心要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件事情确实太过蹊跷,宫女怎么有胆子去诬陷王皇后?很有可能就是就是武则天和这个宫女事先串通好,让她那么说的。等武则天能从感业寺回来,多亏了王皇后。王皇后和唐高宗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感情,俩人就是单纯的政治联姻,李治当了皇帝之后,最宠爱的是萧淑妃,为了打击萧淑妃,王皇后专门从感业寺带回武则天,也因此引狼入室。


但武则天真的能狠下心来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吗?凭当时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宠爱,皇后之位已是武则天的掌中之物。也有一个合理的推断,说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婴儿猝死是很正常的事,武则天发现自己的孩子死了,便想因此嫁祸给王皇后,但无论哪条说法,证据都不足...............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4.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安定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女,生卒年不详,但在《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这样写道:“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这个说法,也并不是《旧唐书》作者的说法,而是在前面了“史臣曰”三字。 
武则天掐死自己长女的事情,记载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没有记载。无论是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关于武则天杀女的事情,大家都有了确定的答案,武则天牺牲了一个女儿,嫁祸给了王皇后,自己成为皇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狠毒,走向人生巅峰,但也有人认为,以武则天当时的恩宠和能力,没必要再嫁祸给王皇后。

当时武则天刚刚生下长女,王皇后来看望孩子,喜欢地逗弄了一阵。王皇后走后,武则天便亲手把自己女儿掐死,并用被子盖住。后来李治和武则天一起来看公主,李治揭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了,质问宫女是怎么回事,宫女说刚刚只有王皇后来看过孩子,武则天听完放声痛哭,经过这件事后,李治下定决心要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件事情确实太过蹊跷,宫女怎么有胆子去诬陷王皇后?很有可能就是就是武则天和这个宫女事先串通好,让她那么说的。等武则天能从感业寺回来,多亏了王皇后。王皇后和唐高宗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感情,俩人就是单纯的政治联姻,李治当了皇帝之后,最宠爱的是萧淑妃,为了打击萧淑妃,王皇后专门从感业寺带回武则天,也因此引狼入室。

但武则天真的能狠下心来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吗?凭当时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宠爱,皇后之位已是武则天的掌中之物。也有一个合理的推断,说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婴儿猝死是很正常的事,武则天发现自己的孩子死了,便想因此嫁祸给王皇后,但无论哪条说法,证据都不足。 

5. 为何说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是假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一、话说武则天为了铲除王皇后,亲手掐死女儿的这一说法很难服众。
  首先,武则天怎么知道王皇后什么时候会来看她的女儿,万一王皇后不来呢?这不女儿就白被掐死了,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再是过去皇宫中的太监、宫女那么多人,如果说武则天真的要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想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的是很难的,她总得有个动机吧,比如想办法将这一干人等支配出去,那么怎么着也会传出这样的口风,当日武则天曾遣散过众人离开这一说法,然而事实上并没有。所以说,武则天为了铲除王皇后,亲手掐死女儿这一说法很难服众。


       二、可能武则天曾有表示过要在合适的时机,想办法除去王皇后,下属的意会导致小公主的死亡
  但是也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比如说武则天可能会跟她亲近的人提起过,要在合适的时机想办法将王皇后一举扳倒。别说是在过去,就是在现在,只要领导一旦有个什么样的想法,做下属的也会想办法去揣摩迎合。这样可能某些宫人就会觉得恰巧王皇后来看小公主,此时或许正好是个契机,于是便背着武则天将她女儿掐死,然后将罪名嫁祸在王皇后身上。

  三、不排除王皇后亲手掐死小公主的可能,毕竟作为一枚棋子,王皇后不希望武则天生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小公主其实就是被王皇后所杀。毕竟看过甄嬛传的人相信都还记得皇后为了留住皇帝的心,想办法将安陵容扶上位,但是前提条件就是安陵容不得孕育出子嗣。因此不排除王皇后认为她将武则天从赶夜寺弄回来,就是安排在皇帝身边的棋子,不希望她有子嗣,但是已经有了李弘,她没办法再看到武则天继续生养,于是便冒险行此举。
  虽然武则天在执政期间手段过于狠辣,但是并不代表她作为一个母亲可以那么狠,毕竟虎毒还不食子的不是嘛?再是史书有记载,在武则天回宫前,王皇后就已经失宠了,由于她争不过萧淑妃才想办法将武则天迎回宫中。由此可见,王皇后一开始就心思不纯,相比之下她真的是更具有杀害小公主的嫌疑。

为何说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是假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6.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看到我昨天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但是从各种资料来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武则天本人。当时武则天和王皇后争宠闹得非常厉害。经常在皇上面前说对方的坏话,皇帝自然不会把他们这些话放在心上,所以武则天生下女儿不久之后,王皇后来看武则天的女儿,并且跟她玩耍了一阵子。结果在王皇后离开之后不久,武则天便把自己的女儿掐死,并用被子盖住了她。
不久之后李治来看武则天,武则天当着李治的面掀开了被子在里边,他的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立刻失声痛哭,并且问宫女这是怎么回事?宫里如实的回答道,刚才王行后来看过女儿。李治大陆让王行后跟他解释这件事情,王皇后那是有口说不清,所以李治便把皇后给废除了,让武则天当上了皇后。
之所以会认定武则天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女儿,是因为在旧唐书和唐会要里面写到了,当然作为唐代的书记,并不可能直接把证据指向武则天。但是比起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来说,旧唐书上写到的历史资料更为的真实。这是因为司马光和欧阳修写下来的资治通鉴和新唐书就是用来贬低武则天的,所以在书中把武则天描绘的心狠手辣也是情有可原的。
为什么会产生疑点呢?其中有一个细节是需要大家揣摩的,王皇后去看武则天女儿的时候,武则天怎么可能不会在现场两个人争风吃醋这么久,武则天难道不懂得这样的后宫规矩吗?皇后亲自到自己的寝宫看望女儿,可是武则天却不在现场,这样是对王皇后的不敬,所以在这一点上,武则天如果不在现场是不成立的。如果武则天在现场的话,那么王皇后根本不可能当着他的面掐死女儿。而且那个宫女的证词也不能让人尽兴,他说王行后之前看过女儿,对于一个宫女来说,她怎么可能敢直接指责皇后。除非他跟武则天事先已经串通好,否则稍有不慎他就会落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7.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武则天掐死自己的女儿这件事确实是没有人看见,但是在《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断定是武则天杀了自己的女儿完全是根据推断来判定的,并且也是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武则天的心狠手辣。

当时李治在位,后宫中武则天、王皇后与萧淑妃三人后宫争宠十分的严重,相互在李治面前说他人的坏话,但是李治都不予理会也不相信。这时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刚刚满月,王皇后来看望,就在她走后武则天就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用被子盖住,等皇上来看望时武则天就掀开被子,这时才发现女儿已死,皇上大怒,问宫女,宫女只说王皇后来过。皇帝找王皇后对峙但是王皇后根本解释不清楚这件事,于是皇上想废了王皇后。

史书断定是武则天掐死自己的女儿是因为有几个问题,首先,王皇后来看望武则天的女儿时武则天也是在场的,所以王皇后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女婴下手,一旦下手女婴哭泣自然会被武则天发现。其次,当皇帝在问宫女这时怎么回事时,明明是在问怎么会这样,但是宫女却只说王皇后来过,并么有说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肯定是不敢对皇后泼脏水的,所以肯定有人指使,而这个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武则天。

最后就是因为女儿死了其实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武则天,女儿死后皇帝大怒废除了王皇后的皇后之位,立武则天为皇后,死了自己的女儿换来这些武则天自认为是划算的。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史书确定就是武则天自己杀了自己的女儿。

武则天掐死女儿没有人看到,史书上为什么敢断定是她做的?

8. 武则天掐死自己的女儿 为什么人们知道?

其实这件事情很有疑惑,分析如下。
若是真有此事,无疑会是重大事件。但是,在《旧唐书》中却无具体内容。虽然《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但是那都是后人写的,并不能完全相信(旧唐书一般比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可靠)
而且,武则天当上女皇,反对者众多,却未有一人提出这件事作为依据。骆宾王是武后的反对者之一,因参与谋反被诛。在骆宾王《讨武氏传檄天下文》中只说她“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却未有扼杀亲女这一条。
之外,《资治通鉴》中说小公主出生在永徽五年,这实在不能让人信服。因为永徽三年秋,武则天生李弘,永徽五年十二月生李贤。这小公主又怎么会在此时出生?
所以,此事应该不是真的,只是舆论宣传罢了,只是听的人多了就变成了真。正所谓三人成虎,而武则天又是个值得争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