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有哪些要点??

2024-05-17 14:35

1. 人生规划有哪些要点??


人生规划有哪些要点??

2. 关于好词好句的摘抄

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傲慢与偏见》)
2.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随笔集》)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霄特》) 
4. 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荷马史诗》) 
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简.爱》) 
6.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 (《童年》) 
7,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高老头》) 
8.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 (《罪与罚》) 
9.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 (《堂.吉诃德》) 
10.我并不愿意你受的苦比我受的还大,希斯克利夫。我只愿我们永远不分离:如果我有一句话使你今后难过,想想我在地下也感到一样的难过,看在我自己的份上,饶恕我吧! (《呼啸山庄》) 
11.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 
12.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 (《神曲》) 
1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14.钟声又鸣响了……一声又一声,静谧而安详,即使在女人做新娘的那个好月份里,钟声里也总带有秋天的味道。 (《喧嚣与骚动》) 
15.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 
16.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套中人》) 
17.面包!面包!我们要面包! (《萌芽》) 
18.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拜伦诗选》) 
19.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儿子与情人》) 
20.暴风雨将要在那一天,甚至把一些槲树吹倒,一些教堂的高塔要倒塌,一些宫殿也将要动摇! (《海涅诗选》) 
21.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 (《伪君子》) 
22.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23.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 (《神秘岛》) 
24.整个下半天,人都听凭羊脂球去思索。不过本来一直称呼她作“夫人”,现在却简单地称呼她作“小姐”了,谁也不很知道这是为着什么,仿佛她从前在评价当中爬到了某种地位,现在呢,人都想把她从那种地位拉下一级似的,使她明白自己的地位是尚叩摹?(《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25.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诗选》) 
26.我明白了,我已经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恶心的答案,我整个生命的答案。其实,我所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根本的东西。(《恶心》) 
27.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28.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变形记》) 
29.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追忆似水年华》) 
30.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巨人传》) 
31.现在我说的您要特别注意听:在别人心中存在的人,就是这个人的灵魂。这才是您本身,才是您的意识在一生当中赖以呼吸、营养以至陶醉的东西,这也就是您的灵魂、您的不朽和存在于别人身上的您的生命。(《日瓦戈医生》) 
32.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培根论说文集》) 
33.亲爱的艾妮斯,我出国,为了爱你,我留在国外,为了爱你,我回国,也是为了爱你!(《大卫.科波菲尔》) 
34.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阴谋与爱情》) 
35.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36.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37.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可比拟的。(《死魂灵》) 
38. 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好兵帅克历险记》) 
39.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40.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汤姆.索亚历险记》) 
41.对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失乐园》) 
42.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荆棘鸟》) 
43.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尤利西斯》) 
44.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45.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总统先生》) 
46.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47.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48.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49.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忏悔录》) 
50.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她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包法利夫人》) 
51.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草叶集》) 美文,经典美文 
52.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的苦痛的神妙必不减少于你的欢乐,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先知》) 
53.现在我住在波勒兹别墅,这里找不到一点儿灰尘,也没有一件东西摆得不是地方,除了我们,这里再没有别人,我们死了。(《北回归线》) 
54.艳阳高升,原野上的朝露很快便了无痕迹。源氏痛感人生如梦,像朝露一般,愈加万念俱灰。(《源氏物语》) 
55.那些普普通通而毫无特色的罪行才真正令人迷惑,就像—个相貌平凡的人最难以让人辨认—样。(《福尔摩斯探案集》) 
56.你有一处建在房子里面的小池塘吗?在那个小池塘里,你可以随时观察水中生物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昆虫记》) 
57.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静静的顿河》) 
58.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彼此敌视,而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甘心地、无辜地在互相残杀。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还在发明武器和撰写文章,使这种种敌视和残杀更为巧妙,更为经久。(《西线无战事》) 
59.这张脸同早晨雪天映在镜子中的那张脸一样,红扑扑的。在岛村看来,这又是介于梦幻同现实之间的另一种颜色。(《雪国》) 
60.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马丁.伊登》) 
61.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62.感情有理智根本无法理解的理由。(《月亮和六便士》) 
63.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 (《鲁滨逊漂流记》) 
64.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在路上》) 
65。在与法律之前,合乎“自然的”只有狮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地用一个字表示,便是“欲”。(《红与黑》) 
66。上天让我们习惯各种事物,就是用它来代替幸福。(《叶甫盖尼.奥涅金》) 
67.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局外人》) 
68.往上爬吧,多捞钱吧,进入上层社会,那里准备好了一切。(《美国的悲剧》) 
69.念书不能增添智慧。(《痛症楼》) 
70.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牛虻》) 
71.一个人把他整个的一生都押在“女人的爱”那一张牌上头****,那张牌输了,他就那样地灰心丧气,弄得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这种人不算一个男人,不过是一个雄性生物。(《父与于》) 
72.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百年孤独》) 
73.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玩偶之家》) 
74.天才和我们相距仅仅一步。同时代者往往不理解这一步就是千里,后代又盲目相信这千里就是一步。同时代为此而杀了天才,后代又为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侏儒的话》) 
75.遭受苦难的人在承受痛楚时并不能觉察到其剧烈的程度,反倒是过后延绵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 (《红字》) 
7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77.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78.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文艺对话录》) 
79.友谊就是一切。友谊比才能更重要,比政府更重要,它和家庭几乎是可划等号的。千万别忘记这一点。({教父》) 
80.已经活了七十二岁,依然像是昨天的事:居民点的林阴小路,在歇晌的时间,白人居住区,道旁开满金风花的大街,阗无行人。(《物质生活》) 
81.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巳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飘》) 
82.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格列佛游记》) 
83.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铁皮鼓》) 
84.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洛莉塔》) 
85.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巴黎圣母院》) 
86.很多年以前,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  (《白鲸》) 
87.我一贯追求的是:在人的肉体与幻想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真诚和信任,以及对所有的一切尽可能长久的保证。(《镜中微瑕》) 
88.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的一切成功都垮台。(《愤怒的葡萄》) 
8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国际歌》) 
90.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麦田的守望者》) 
91.获取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茶花女》) 
92.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了不起的盖茨比》) 
93.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让春雨挑动着呆钝的根。(《荒原》) 
94.世间的一切虚伪,正像过眼云烟,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一千零一夜》) 
95.下面玩什么花样呢?(《发条橙》) 
96.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蝴蝶梦》) 
97.我不能想像这样一个人,他认为开棋的时候先走马而不是先走卒对他来说是英勇的壮举,而在象棋指南的某个犄角里占上一席可怜的位置就意味着声名不朽,我不能想像,一个聪明人竟然能够在10年、20年、30年、40年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全部的思维能力都献给一种荒诞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把木头棋子王赶到木板棋盘的角落里,而自己却没有发狂成为疯子。(《象棋的故事》) 
98.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我是猫》) 
99.挺起英勇的胸脯前进! 
看,无数的旗帜满天飞舞! 
谁在那里向右转? 
向左! 
向左! 
向左!(《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100.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圣经.旧约》)

3. 状态决定人生

人生感悟:态度决定一切人生启示录

在美国某个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车要到某个目的地。
这位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只是外观光鲜亮丽而已,这位司机先生服装整齐,车内的布置亦十分典雅,这位乘客相信这应该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车子一启动,司机很热心的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合?又问他要不要听音乐或是收音机?这位司机告诉他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音乐频道,就在车内,这位乘客选择了爵士音乐,浪漫的爵士风不禁让人为之放松。
司机在一个红绿灯前停了下来,回过头来告诉乘客,车上有早报及当期的杂志,前面是一个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乐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热咖啡,保温瓶内有热咖啡。
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上班族大吃一惊,他不禁望了一下这位司机,司机先生愉悦的表情就像车窗外和煦的阳光。
不一会,司机先生对乘客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们走高速公路好吗?”在乘客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的说:“我是一个无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么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会静静的开车,不打扰您了。”
从一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了惊奇,他也不禁问这位前方的驾驶:“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
这位专业的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
“态度决定一切”,司机继续说道那段觉醒的过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经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里,他听到广播节目里正在谈一些人生的态度,大意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都会让你觉得倒霉;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觉得是个幸运的一天,那么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所以我相信,人要快乐,就要停止抱怨,要让自己改变。就从那一刻开始,我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车子内内外外整理干净,再来装一支专线电话,印几盒高级的名片,我下定决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
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刚刚说过的名片,说声:“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你服务。”
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受到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里兜转,他的客人总是会事先预定好他的车,他的改变,不只是创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得到自尊。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一、态度决定一切,每一个人其实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但却不希望改变自己,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如果你希望拥有大成就,你就必须具备一个像赢家的思考态度或行为规范。
二、态度决定一切,改变的力量可能来自于权威,像是透过罚则来建立骑机车要戴安全帽的习惯,然而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另一种力量来自道德,是内在慈悲佛性的绽放,是推己及人的情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觉醒。当一个人真的了解抽烟会影响他人健康,而那种为他人着想的改变,就是道德的力量。
三、态度决定一切,你可以选择你要的人生。抱怨只会让事情更混沌,你可以选择早晚抱怨别人,也可以在觉醒后力图振作,它不一定是推翻过去所有的生活步调,它可以是一个当下念头的转换,或是一个行为的修正。不放纵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变成良好的习惯,而人的机运也将慢慢改变。
四、态度决定一切,现在开始,永不嫌迟。一个好的故事可以纯欣赏,但也可能成为改变一个人的契机,知道自己要改善的地方,并且致力去完成它,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而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现在,你可以反省一下现在的生活,为了要有更美好的生活,有哪些思考与行为上的习惯是要改变?立即去做吧!所有的改变都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请记住态度决定一切,决定你的命运!

状态决定人生

4. 我需要一些每日一句,名人名言!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回答者:zhxr63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8-15 16:44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学习学习]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还有其它: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 契诃夫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 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格尔 
奋斗 
1)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2)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孙中山 
3) 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孙中山 
4)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 茅盾 
5)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 茅盾 
6)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 李叔同 
7) 奋斗是万物之父。 -- 陶行知 
8)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作者: 陶行知 
9)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作者: 陶行知 
10) 贤者有言,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这样的人若遇事不顺意,岂足为怪? -- 佚名 
11) 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李大钊 
12)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作者: 李大钊 
13)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作者: 李大钊 
14) “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作者: 鲁迅 
15)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 鲁迅 
16) 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鲁迅 
17)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鲁迅 
18)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 
19)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20)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作者: 赵鑫珊 
21) 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 作者: 林海鑫 
22)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作者: 宗白华 
23) 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 作者: 董桥 
24) 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 作者: 董桥 
25) 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作者: 巴金 
2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 孟子 
27)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28)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作者: 何逊 
29)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作者: 孟郊 
30) 如果你希望在年老时受人爱戴,那麽在你年轻之时就应待人有礼。 作者: 黎里 
31) 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 作者: 林语堂 
32)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而 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 作者: 林语堂 
33)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孔子 
34)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 20个以上的名人名言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 黑格尔 

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 席勒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 高尔基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 孙中山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管仲 

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 邵谒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 欧阳修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 康熙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赵翼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胡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龚自珍 

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 —— 袁枚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 孙中山 

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 —— 周扬 

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 邓小平 

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利。 —— 邓小平 

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 —— 圣西门 

必须让有天才的人独立,而人类应当深刻地掌握一条真理,即人类要使有天才的人成为火炬,而不要让他们放弃真正的使命。 —— 圣西门 

天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可是,除非待有非常的事变发生,激动群众,是有天才的人出现,否则赋有天才的人就会僵化。 —— 狄德罗 

他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麽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 —— 契诃夫 

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 —— 约里奥·居里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 鲁迅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 刘向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 杜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韩愈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 郭沫若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 梅兰芳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 陈毅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麽偶然的机遇的话,那麽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华罗庚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 茅以升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 朱光潜 

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 苏格拉底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 亚里士多德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 狄德罗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 德拉克罗瓦 

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 贝多芬 

写作的人象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麽,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 —— 果戈理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 黑格尔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 歌德 

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灌溉的。 —— 巴尔扎克 

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 克雷洛夫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 达尔文 

天才就是最强有力的牛,他们一刻不停地,一天要工作18小时。 —— 于尔·勒纳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 李卜克内西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事务巨细,事必躬亲 
学习学习]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 ?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读书不思考,如同吃东西不消化。 
————艾德蒙+伯克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不思考是不行的。就象吃东西必须要消化才能供给人体一样,用打比方的形式告诉我们读书要思考,思考了才能领悟一定的道理,才能更好的领悟人生,改变我们的一些不良习惯。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歌德 

有了目标才能向目标努力,不会象没头苍蝇一样盲从的无所施事,最终走向消磨时光的犯罪的道路,只有了目标,才会有一颗定心丸,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追求目标,才会不断努力。 

爱读书是一种十全十美的享受;别的享受都有尽头。而读书给人的享受却是长久的。 

————[英国]培根 

不管什么享受都是会终止的,只有读书所带来的思想才能是永恒的,它可以受你思想的不断高级化而升级,所带来的并不是一个思想,而是多个。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 德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制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制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谢觉哉(现代革命家)引自《不惑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引自《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

——蔡尚思(现代史学家)转引自《青年文摘》1983年第11期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 
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现代教育家、革命家)引自《徐特立教育文集》

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高士其 转引自1980年12月31日《解放军报》

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马寅初(现代学者、教育家)转引自1981年6月22日《北京晚报》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华罗庚(现代数学家)转引自1980年6月20日《北京晚报》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邓拓(现代新闻工作者、学者)转引自1979年2月27日《忆邓拓》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毛泽东引自《做革命的促进派》

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毛泽东 引自《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现代革命家、政治家)引自《周恩来选集》上卷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雷锋(当代优秀战士、烈士)引自《雷锋日记

20个以上的名人名言

6. 什么是人生价值规划

  什么是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积极主动地确立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然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人生规划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毕生的成败。而在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规划以立身处世,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就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智者恃谋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够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如贾诩、荀攸、诸葛亮等人,都是正确把握了自己人生规划的高手。但三国群雄之中,称得上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得最完美最精彩的,笔者认为非魏国的司马懿莫属。
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三国纷争的历史大概不会那么快就结束,也许还会再演绎数十年;如果没有他,大晋王朝顺应民心的统一大业,也不可能那么水到渠成、来得轻轻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强盛,下启晋之统一,成就了秦皇汉帝那样的丰功伟业,将天下万民从乱世争战之中解救出来。所以,他堪称“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晋书》上称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在笔者看来,最能凸现司马懿善于规划自己人生的,便在“聪明多大略”五个字上。以史书资料为依据,让我们来看一看司马懿是如何施展他的聪明才智来进行人生规划的。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事业上的建树,主要在政治、军事方面;而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则全凭个人与上级的关系如何。所以,根据司马懿辅佐的四个君主,可以大致将他的人生规划分为四个阶段:魏武帝时期、魏文帝时期、魏明帝时期、魏少帝曹芳时期。而我们就可以从这四个时期分阶段来观察司马懿的人生规划。
一、魏武帝时期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魏武帝曹操的个性特色与为政风格。史书上称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同时又“持法峻刻,诸将有计谋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雄猜之主”。
另外,曹操在自己的用人导向上存在着严重的“既重才,又忌才;既用人,又疑人”的双重性。他很看重部下的才能和实力,但又不允许部下的才能与实力超出他和他的后人的可驾驭范围。《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荆州少年周不疑,年十七,少有异才,聪明敏达,曹操欲以女妻之,周不疑不敢当。曹操爱子曹冲,亦有过人之智,可与周不疑相比。后曹冲病死,曹操心忌周不疑,欲除之。曹丕以为不可,曹操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遂遣刺客杀之。这一事例,完全证明了曹操用人路线的“双重取向”。
司马懿对曹操这种用人导向是认识得很深刻的。当年他出山任职时因不满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叛臣行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罗到帐下时,他假扮患“风痹”之症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还以“坚卧不动”的高超演技骗过了曹操派来刺探虚实的人。但骗得了一时,骗不过一世。曹操当了丞相之后,再次敦请司马懿出仕,而且明确地发出了“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威胁。这时候的司马懿,自知不足以与权势显赫的曹操相抗衡,只得“惧而就职”。君己无礼于先,臣又怎能忠事于后?!显而易见,在这种极其被动的情况下,司马懿虽已加入到曹操阵营之中,却很难马上发挥其过人的抱负与谋略。
即便进了丞相府,司马懿也是很不安全的。《晋书》上记载:“魏武察帝(指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可见,曹操对他的猜忌之深,达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
司马懿这时的人生规划第一个重点便是“韬光养晦,瞻前顾后,明哲保身”。他决定用自己的务实和苦干换取曹操的信任,“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是啊,任何一位君主,看到有这样公而忘私、废寝忘食、尽心尽力的臣子为自己效忠,又怎会产生叵测之心以制之?曹操在最后终于接受了司马懿的效忠,并对他进行了提升,所以他能从当初刚入丞相府的“文学掾”(文牍之官)一直做到丞相府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
但在明哲保身的同时,司马懿丝毫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历练。这是他这段时期人生规划的第二个重点。他在当时的丞相府中找到了两个榜样——荀彧和曹操。应该说,在丞相府的历练过程中,他时时处处都在学习这两个榜样的长处。但司马懿注意到了这一点:荀彧作为高明的谋略家,他的长处仅仅局限于运筹帷幄之中,发展的空间太狭窄,始终只能隐在幕后,而无法驰骋疆场,登上历史的大舞台。而曹操不同,他就是一个“能谋能战”的大枭雄,他的发展空间就比荀彧更广阔。从注意到这一点开始,素怀“治国平天下”大志的司马懿学会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锻炼,使自己逐步完善成为集曹操、荀彧二者之长于一体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真正强者。
最后,我们来谈司马懿在魏武帝时期人生规划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笔了——扶助曹丕成为太子。《晋书》上讲他:“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儒家学说里讲:“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司马懿为了摆脱处于中层官僚的命运,直接在曹丕身上痛下苦功,只要将在夺嫡之争中处于劣势的曹丕推上太子宝座,他就可以成为辅佐元勋而进入魏国最高统治阶层。于是,他想了种种策略,挫败了曹丕的政敌——曹植一党的攻击,终于使曹丕登上了太子之位。而这一步棋的成功,直接影响了司马懿的一生。从此,他逐渐迈近了魏国的最高统治阶层。
这一时期,从司马懿初入丞相府时的二十九岁算起,到魏武帝逝世时他满四十岁为止,他为了“一跃而起、一飞冲天”而整整耗去了十一年的时间。
在这十一年里,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人生规划完全遵循儒家立身处世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懿牢牢把握住了儒家之道的核心环节——“修身”。只有“修身”功夫做得实、做得好,“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修身”这一课题,在司马懿看来,又可具体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八个字,也就是“识时务”:根据时势的需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以治国平天下之大志为导向,扎实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随时准备接受命运的考验与挑战。他最高明的一点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需要突出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以脱颖而出,他一向对此算计得十分精确。所以,司马懿能在魏武帝时期悄然无声而又不可遏制地崛起。
他的平步青云,也真正印证了《荀子》里那段名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二、魏文帝时期
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司马懿才真正迎来了他顺风顺水的人生阶段。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司马懿当时四十岁,汉丞相、魏王曹操于洛阳病逝。当时魏王府外有前来夺权的曹彰问罪之师,内有诸路兵马暴乱之迹,而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相。史书上讲:“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司马懿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纲纪丧事,内外肃然”,用自己的卓异才识镇了岌岌可危的时局,稳定了人心,并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丞相、魏王。
他这初显身手之举,更是进一步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当曹丕一立为魏王,立即封他为封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时,司马懿已消除了魏武帝时处处受到压制的威胁,可以直抒胸臆大显身手。他先是策划了以魏代汉受禅的“大略”,后又为魏文帝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并被魏文帝称为“萧何”之材。魏文帝病重时,仍不忘封他和曹真、陈群为顾命辅政大臣,并诏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显而易见,司马懿已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
现在我们可以来分析司马懿这段时期的人生规划:首先,曹丕能当太子、能当魏帝,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应属司马懿(史书上虽没有清楚地描绘司马懿的种种谋略,这更显出了他的“阴”和“深”)。而曹丕本人对司马懿亦是非常感激,所以司马懿用不着再畏惧君主的猜忌了。加之,曹丕给了他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历史舞台,这对他“成大器、胜大任”来说,是一种极佳的铺垫。
但曹丕一向喜欢耀武扬威、好大喜功,自己并无军事才能,又爱征战杀伐。于是,在武事方面,司马懿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才实学,任由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君主去大出风头。但他却是埋下头来,扎扎实实担负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政方面做到了有所建树。这时候的司马懿还不想锋芒毕露,显得有些低调,这是有原因的:虽说曹丕对他极为信任,但在军事大政方面,他还是偏向于倚重自己的曹氏宗亲。而司马懿也没有必要急于显出掌握兵权的意图——“先安内,后取外”,毕竟丞相之职,对司马懿而言,亦可算是不错的平台。
司马懿立身行事的特长,我们这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目光远大,计谋深沉,遇事主动,办事缜密,滴水不漏,毫无瑕疵。所以,他能在曹丕时期稳打稳扎地真正崛起,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曹丕死时,他年龄为四十七岁。在曹丕为帝的这七年里,司马懿迎来了崭露头角的辉煌时期。但这七年里,他的舞台还不够广阔,他只是默默地在后方夯实着魏室的基业。但司马懿已不甘于隐在幕后了,他准备着走上历史前台大展身手。而这一机遇很快就要到来。
三、魏明帝时期
公元227年,魏太和元年,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为明帝。他给了司马懿表现军事才能的机会。当时,东吴孙权率领数万雄师围困了魏国的江夏城,并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城。司马懿立刻率军出击,大败吴寇,诸葛瑾逃走,张霸被斩。司马懿这一赫赫战功,立刻得到了回报,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
至此,司马懿可以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和统归自己指挥的军队,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作为曹丕“东宫四友”之一的老臣吴质也在曹睿面前称赞他:“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司马懿的威望,日渐隆盛。
随着魏室最得力的宗氏大臣曹真的死去,司马懿开始在魏国军政界独领风骚。魏明帝对他的放手任用,更加有利于他文韬武略的进一步发挥。在魏明帝时期,他从一个谋臣顺利转型为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武将。他深藏不露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在明帝当政的十三年里,南平叛臣孟达,西拒诸葛亮,北摧公孙渊,招招见血封喉、凌厉之极,连吴国国主孙权也不得不为之惧服:“司马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司马懿这时人生规划的重点是:用显赫的军事业绩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利用“养寇以自重”的策略来慢慢蚕食魏室的军政基业。
应该说,这时候的司马懿目光并没有局限于维护魏室的一国之安,他早已开始着手实施“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平一天下”的大志与大略。他少年时代便“慨然有忧天下心”,到了接近老年时才终于获得了“为天下解忧,为万民解困”的机遇和条件。这个历程,让他苦心经营了整整三十七年!
首先来看司马懿军事上精彩的第一笔——旬月之间擒灭叛臣孟达。他是精于使用急行军和潜行军的大师,当他陡然从天而降兵临上庸城下时,孟达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呢!于是,可怜的孟达便被他迅速而有力地一下扫平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用兵特色:静则隐于九地之下,令人无从发觉;动则发于九天之上,令人猝不及防。而从他与明帝论兵时自言:“凡攻敌,必先扼其喉而捣其心”,更见他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直攻敌之要害。所以,他往往是不发则已,一发必中,殄敌于鬼神莫测之际。
但为什么到了与诸葛亮对阵时,他又怎么不采用这种敏捷、果决、刚猛的战术呢?这正是笔者要讲的——他人生规划的重点并不是一味炫耀军事才能,他要着手实施他“扫平三国,一统天下”的大略了!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祁山之战。这是一场持久战,司马懿从四十九岁打到五十五岁,整整打了六年,打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盛誉,也打出了司马懿“扫平三国、统一天下”的雄厚资本。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总以为司马懿军事才能不如诸葛亮,处处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然而根据史书记载来看,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弄清他俩在祁山之战的真正目的。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很简单:攻下中原,消灭曹魏,光复汉室。司马懿的战略目的就复杂多了:一、挫败蜀军进攻;二、积蓄力量,取曹魏而代之;三、养兵千日,伺机统一天下。这多重性质的战略目的,让司马懿在表面上显得似乎有些被动。但根据自己的战略目的,他第一步做到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能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空城计”如果是真的史实,就验证了司马懿的这个平衡战略——所以,他宁可被部下称为“畏蜀如虎”,也不愿冲进西城小县抓住诸葛亮。真要是抓住了诸葛亮,司马懿就只能重复历代功臣“兔死狗烹”的戏剧性命运了。
第二步,司马懿实施了“偷天换日”的篡位战略。在祁山之战期间,他慢慢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绝对权威,并肃清了军中的异己分子,重用牛金、郭淮等忠于自己的将领,夯实了自己的军权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后来的历史来验证,当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叛魏之时,魏国大臣很少有站出来反抗的,甚至史书上都是寥寥几笔带过。曹氏政权如同纸屋一般一下就崩溃了,这个量的积累可不是司马师、司马昭当时所能造就的,应该是司马懿从掌握军政实权开始就着手为儿子们做好的铺垫。
第三步,司马懿已在祁山之战中开始积蓄“扫平吴蜀、统一天下”的资本了。他指挥大军与诸葛亮对峙,大战必避,小战必迎,以实战练军士,以实战养军威,成功地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为将来消灭吴蜀、统一天下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而魏国后期抗吴灭蜀的大将郭淮、王昶、邓艾等人才,就是司马懿那时在祁山之战中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
第四步,司马懿已着手历练自己事业的继承者——他的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他将两个儿子带到祁山之战中,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锻炼,为他俩将来顺利继承自己“一统天下”的事业做好了充足的素质准备。
这四步高招,是司马懿在祁山对峙中真正的事业,也是他这段时期人生规划中的神来之笔。虽然,他在和诸葛亮的对抗中,似乎没有取得表面上的胜利,但他的所有战略目的都达到了。这便是他的最大胜利——更何况他还拖死了积劳成疾的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司马懿刚一返回朝廷,又被曹睿派往辽东攻打公孙渊。这是一场大规模的远征战役,但用兵如神的司马懿只率四万人马,“往百日,返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彻底扫平了公孙渊,巩固了魏国的后方。
而这时曹睿已身患笃疾,一场朝廷权力交接战又拉开了帷幕。司马懿煞费苦心安插在明帝身侧的“内应”——魏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拼死力争,将远在万里之外得胜归来的司马懿再一次推上了顾命辅政之位。至此,身为“三朝元老”的司马懿重返魏国政坛,新的征程在他脚下延伸开来。虽然这时司马懿已年满六旬,但他雄心不减当年,积极准备着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吴国、蜀国此刻才深深感到了司马懿的巨大威胁,然而一切都晚了,他们国中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与司马懿对敌了。
四、魏少帝曹芳时期
魏少帝曹芳时,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应该没有了。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
但另一个顾命辅政大臣曹爽却害怕司马家族终有一天会垄断朝政。于是他用了“欲抑先扬”之术,敬事司马懿如父,推举他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实则夺了他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处空名而无实权,一晃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处处示弱,隐忍不发,静观其变。果然,曹爽志得意满之后走向了狂悖与淫慢。他作威作福,秽政横行,以致大臣离心、物议沸腾,魏国国势也渐趋衰弱。
这是司马懿无法忍受的。他可以忍受曹爽夺权,也可以忍受曹爽胡作非为,但他绝不能忍受曹爽毁掉他辛辛苦苦为魏国夯实的“一统天下”的大业根基。他为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志已不懈奋斗了近四十年,怎么可能让无知小儿曹爽来阻断!
于是,“高平陵事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曹爽一派被司马懿用雷霆手段一举摧灭。
司马懿在最后处置曹爽时,用了“斩草除根”之法,将曹氏宗亲翦灭殆尽。这一举措甚至招致了他的好友蒋济的反对。但他必须这么做。只有不留后患,才能保证朝局的稳定啊!况且,司马懿已走上了一条与曹魏政权决裂的不归之路。
公元251年,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已七十二岁了。他在除掉最后一个政敌王凌后,病死于洛阳,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司马懿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榻前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对于司马懿所言的“慎之”,也许有两层意思可以理解:其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其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但是无论司马懿本人有没有异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过他的不懈经营和艰苦努力,已经为后人的事业创造了最佳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被封为大将军和骠骑上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从此对于曹魏而言,皇帝之势微而国家之势强,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继司马懿之后,呈现在司马昭、司马炎面前的天下大势,可谓“居高视下,势如劈竹”。他们所要做的,只是顺流而下,去完成历史所赋予的某种必然。
公元262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次年,蜀后主刘禅降魏,至此,蜀汉政权历二帝,前后42年,终于宣告结束。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公元280年,司马炎进讨吴国,吴主孙皓降晋,吴国灭亡。从而结束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长达七十二年的混战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分归晋”。
总 结
司马懿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权谋家于一身的儒家奇才。当然,这是他成功之后,人们给他定的性质。
人们会说,儒家以“忠孝”为本。司马懿本就不是魏之纯臣,也不尽忠于曹氏,怎么还能说他是儒家奇才呢?其实,儒学的根基是一个“仁”字。司马懿除魏之苛政、抚民于安乐,这不是“仁”吗?司马懿消乱世之纷争,统一天下,拯万民于战火之中,这不是“仁”吗?——“仁”比“忠”更大呀!这才是真正的儒者应持的观点。
因为仁者无敌,所以司马懿无敌。
司马懿从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奇才,再到一个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这完全应归功于他的人生规划做得完美无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机遇期里,他总能把握住最佳时机出手,而且一抓就是硕果累累,这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他能忍:面对曹操的歧视和压制,他能忍;面对同僚的排挤和陷害,他能忍;面对诸葛亮的“巾帼之辱,”他能忍;面对小辈曹爽的欺侮,他也能忍。他人生规划中最璀灿的亮点,就是他的“忍”——坚百忍以图功业之终成。一个“忍”字贯穿了司马懿的整个人生规划;一个“忍”字,造就了千古一帝司马懿。

7. 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扩展资料: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
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
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
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温

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8. 中国古代成功男人的背后的女人

  人说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曹操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背后也有着一个可以称为古代女性楷模的女人——卞氏。
  卞氏出生于山东琅琊开阳白亭,貌美、标致且淑雅、庄重。青年时来谯做歌舞艺伎,二十岁时被曹操纳为妾。
  曹操弱冠娶结发妻丁氏,不生育;纳妾刘氏,生曹昂、曹铄(早亡)、长女清河,因刘氏早亡,丁视为己出,十分疼爱。曹操因受从妹夫宋奇牵连,178年在任顿丘县令期间被“从坐免官”,回谯。操酷爱音乐,二十五岁时(179年)纳歌伎卞氏,卞氏为其生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早亡)。
  后丁夫人废,卞为继室、夫人。216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219年曹操立卞夫人为王后,220年曹操卒,十月汉献帝禅位于曹丕(魏文帝),丕尊卞王后为皇太后。230年五月卞氏卒,魏明帝尊为太皇太后。

  处变不惊 临危不惧
  189年卞氏随操至都城洛阳;九月,董卓乱京、专擅朝政,推举曹操为骁骑校尉。董卓乃乱臣贼子,曹操非但不就,是夜秘密和一仆从微服东出,欲起兵讨董。此时曹操左右人等见曹出走,均怕被董卓加害,纷纷欲散伙回家;卞氏则镇静地劝说众人:“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你们逃回)家,明日(曹操)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共死何苦!(真有大祸临头,我和大家一块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大家便听从卞氏安排,一切伪装正常,为曹操逃离争取了时间,曹操走脱后卞氏方安排众人神不知鬼不觉离开洛阳回谯。

  不念旧恶 为人宽容
  丁夫人性格倔强、任性,因是正室、又扶养着刘氏的儿女,便瞧不起歌伎出身的卞氏,常欺侮她们(母子)。曹操征张绣,绣降,后来张绣夜间兵变,宿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护卫曹操皆战死。丁夫人为曹昂死极为伤心、气愤,常埋怨、数落、哭骂曹操,哭泣无节……曹操自知理亏,初还容忍,但后来他就有些不耐烦,一生气便把丁夫人送回了娘家。卞氏劝曹操一定要亲自把丁夫人接回来。曹操遂专程回谯到丁的娘家,见丁正织布,便抚摸着她的背说:“我过去错了,今后保证再不会发生那样的事了……同我一起坐车回去吧?”丁夫人连回头看都不看他一眼,仍织她的布。曹操虽觉得十分难堪、无奈,但一想起卞氏言语切切的安置,只好耐着性,多次走到门外又返回来,最后再次劝说:“随我回去行不行啊?”“真要与我分手了?!”丁还是不言语。曹操只得给岳父、岳母讲:“看来缘分是尽了。别耽搁她,也不要她为我守节,找个合适人家改嫁吧。”曹操已是大将军,丁的父母哪敢啊!
  卞氏扶正后,不念旧恶,常令人给丁馈送东西,趁曹操不在时,还把丁接来,仍让她坐上位,自己坐下位;迎来送往,礼节一如先前。丁实在不好意思,便恳求卞夫人:“我是被废之人,你不能老是那样待我啊!”因曹操对丁夫人被废抱有愧疚,所以在丁去世时,卞请求负责她的丧葬事宜,他便同意了。卞隆重地把丁夫人埋葬于许昌都城南面。
  卞随曹操出征,每遇年长白发之老人,总是拉着她(他)们的手关心地询短问长,并赠与绢帛等东西,还动情地说:“可惜俺的爹娘没活到您这个年纪啊。”
  杨修是曹植的好友,为帮曹植与曹丕争太子位,平日里常出些馊主意。曹操早有觉察,遂严令:不得私交诸儿。杨仍一意孤行……曹操便以“漏泄言教”罪,写信令守长安的曹彰收杀了杨修,并同时写信告知其父杨彪,以示歉意。卞氏也给杨修的母亲袁氏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卞顿首……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不自胜。夫人多容,即见垂恕。故送衣服一笼、文绢百匹、房子官锦百斤、私所乘香车一乘、牛一头……”除表示哀悼,赠物慰问外,还说了杨修是咎由自取,奈何军法?!以宽袁氏的心。是夫唱妇随,还是曹操授意之下写的?至少此事反映了卞氏的宽厚为人及恻隐之心。

  怒不变容 喜不失节
  封建社会是“夫贵妻荣,母以子贵”。卞夫人的长子曹丕被立为太子,朝廷官员及后宫人等皆向她祝贺、索要赏赐。而卞夫人却坦然冷静地说:丕儿是长子,立为太子嗣,我当为教育孩子没出大的过失而庆幸,哪里能再为此大行赏赐呢?当曹操得知卞夫人所为,便赞道:“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曹植是卞氏最疼爱的少子。有一次曹植犯了法。当皇帝的曹丕偷偷让卞氏侄子卞兰告知她,意思是让母亲出面调停。卞氏却很识大体,不因私情而袒护爱子。她对卞兰说:“没想到植儿会这样做啊。你回去禀报皇帝,不要因为我而违背了国法!”她警告家人、亲戚:“不要干违法乱纪的事。谁若犯了法,我非但不会去说情,更不会给你什么好处,反要给你罪加一等!”
  节俭成性 不尚华丽
  史载:“后(卞王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她和身边的人一样,平时吃的也都是一般的菜蔬米饭,没有富人家常吃的鱼肉。国用不足,为节省国家开支(太后享有很高的俸禄),卞氏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她常向娘家族人说:“居处当务节俭,不要希冀赏赐。你们会怪我太薄情是吧?可我自有为亲的度数。我侍奉曹君四十余年,节俭行事,早已养成了习惯,不会因你们再变为奢侈的。”初,其弟卞秉任别部司马,嫌官位低、财产少,对曹操常有怨言,经曹操、卞氏多次劝慰,秉“官不移,财亦不益(增)”。直至曹丕执政,才为舅舅(官至昭烈将军)盖了府第。第成,卞王后幸第,设下厨招待诸位亲朋,竟无异膳。
  曹操分得数具妇女名贵的装饰品,操便令卞先选一具好的留给自己,然后再分给各房夫人;可卞却拿了一具中等的。曹操诧异:“何故?”,卞却答:“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史书记载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曹操在节俭、廉洁行事方面对卞氏影响是很大的。曹操娶纳13个老婆,共生了25个儿子、23个女儿,还收养了四五个孩子;生母早亡的孤儿也都交卞氏扶养长大。为不在社会上造成坏的影响,曹操不得不对后宫下达一项项《内诫令》。每项诫令,卞氏在后宫都带头遵守。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后宫形成了一种节俭、廉洁的风气。
  曹操立卞夫人为王后,为表彰她的为人,特下了一道策文:“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卞氏正于内,使曹操专心致力于治理国家大事.


  长孙皇后(600—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公,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如果妃子宫人生了病,她也会派人送药,并亲自前去看望抚慰。正是这些温馨感人的细节,终使得“下怀其仁”,后宫不再冰冷,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妹妹,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
  亲手编纂《女则》十卷
  《女则》没有流传下来,根据记载,这部书中的内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迹总汇,是长孙皇后平日翻阅以随时提醒自己所用,与班昭所著的《女诫》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在她生前,即使是她的丈夫都没有见过这部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