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入门到精通?

2024-05-18 22:03

1. 如何从入门到精通?

在学习技能的时候我们总想很快达到精通的程度,可是真正达到精通的人少之又少。
  
 究竟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
  
 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在于:
  
 很多人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而“厌恶重复”是很多学生的通病。
  
 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老师为什么可以称得上“老师”?
  
 无非就是比学生提前知道一些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提前掌握,利用一些课堂技巧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更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
  
 老师的工作就是这么简单。
  
 有的教师甚至十年如日教的是同一本书或同一部分知识体系。
  
 经过多年的重复和打磨,那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可以不带任何书籍把一堂课讲的绝妙。
  
 这全凭不断的重复和记忆,知识内化在脑海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断得到重复。以我为例,我备一堂课,经历了以下过程,可以看出来把一个知识重复了多少遍:
  
 第一遍:把教材通读一遍(一字不落);
  
 第二遍:把教参看一遍,把握重难点;
  
 第三遍:把涉及到的与该堂知识相关的所有的习题做一遍,以便准确把握考点和易错点;
  
 第四遍:把该课相关的课件收集起来(至少看十个相关课件,这就相当于重复了十遍);
  
 第五遍:从上面课件中找到一个最优课件,再把其它课件中的精华和有利于学生理解的东西集中到这个课件上(修改完善);
  
 第六遍:上课前再看一遍课件,防止遗忘;
  
 第七遍:上课把以上六步得到的精华教给学生;
  
 第八遍:课下反思,把新的收获和总结补充上去;
  
 第九遍:在讲解课后习题时,不断的把一个知识点重复讲给学生;
  
 第十遍:期中、期末再复习一遍。
  
 以上是一个知识在我教学中被重复的次数,就算一个小白,经历这样的不断的打磨也会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师”。
  
 老师,不过就是“懂得稍微多一些,熟练一些”。
  
 很多老教师会犯的错误是,经过多年的教学,他认为一个知识点非常容易,他把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等同了,甚至嘲笑那些学困生。
  
 可是他却忘了,老师都是重复很多遍才达到精熟,而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不可能有同样的理解程度。
  
 所以,现在教育理念提倡:
  
 意思是说:教师要清空以往的固有经验,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备课,想想如果我现在处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会遇到哪些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提供有效的策略,这才是有效的备课。教课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架,便于他们爬的更高。
  
 意思是说: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师,当他像老师一样去备课的时候,会不怕任何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把知识搞懂,自己搞不懂是没办法教学生的。一个学生一旦敢于把自己当成老师,那他就离成功不远了。看看上面我备课时把一个知识重复了多少遍,你敢重复那么多遍,你也能成为老师甚至超越老师!

如何从入门到精通?

2. 如何快速学习使用并且熟悉甚至精通一个软件


3. 从入门到精通

关于技能类的书籍大多会取一个这样的名字《xx从入门到精通》,经常会被喷是标题党,访间还戏称它为《xx从入门到放弃》。
  
 这类书我也买过几本,入门是真的,精通是假的。
  
 那么,这是作者“标题党”的问题?还是读者的问题?
  
 大部分情况下,是读者的问题。有极少一部分人真的就看了书,从入门到精通,更多的是入了门,或者放弃了。
  
 因为我们常会低估学会一种技能所需要重复练习。
  
 就像卖油翁说的“无他,唯手熟尔”。
  
 任何工具都一样,经过了大量的重复练习后,它会在大脑形成记忆,长在身上。
  
 学多一样技能,就像多一件装备一样,我们会变得更强。
  
 想要变强,就要多练习。

从入门到精通

4. 从入门到精通

《财富自由之路》阅读笔记·4·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最少必要知识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的时候,都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作为基础。经过不断澄清、不断简化之后,这些必要知识的数量可以极大地缩减成个位数,这就是“最少必要知识”,简称MAKE。
  
  
  
 比方说,演讲的MAKE是能说话+有逻辑;谱曲的MAKE是识谱;游泳的MAKE是换气……
  
  
  
 在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之后,我们就已经顺利入门了。接下来,就是要不停地去练习、去用!
  
  
  
 2、清醒的认识
  
  
  
 在只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就去“用”的时候,总会有做不好的时候,比如演讲的时候会紧张到忘词,谱的曲子并不优美流畅,游泳的时候老是呛水,这种时候,倦怠感和挫败感就会打击我们继续练习的积极性,要克服它们,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以下三点:
  
  
  
 ①    凡事都有一个过程。
  
  
  
 一开始就做的很棒当然很好,但就普通人而言,更大概率是像老话说的“万事开头难”。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笨拙”,平静地接受它的存在,然后在做的不好的时候,更要努力去练习、去改进。借助时间的力量,一点一点,从完全不会到不大熟练,从不大熟练到差强人意,从差强人意到驾轻就熟,度过这“笨拙”的过程。
  
  
  
 ②    没有不适合,只有不熟练。
  
  
  
 很多人喜欢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立即收回好不容易迈出去的那条“尝试”的腿。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也许就是不适合做这个吧。”我也曾是这“很多人”的其中一员。也许,这就是“三分钟热度”的真相。
  
  
  
 要知道,没有人是天生就适合做某件事的,即便是天才发明家爱迪生,也在发明灯泡时历经了近千次失败。
  
  
  
 做的不好,就不做了吗? 
  
  
  
 不持续做、不反复做,又怎么能调整、改进、修正、进步呢?做的不好,就不做了,那你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证明自己能够做得好了。在一个领域这样,形成习惯后,在种种领域都这样,那人生岂不是充满了做不好的事?等到那时候,是不是会生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种危险的想法呢?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不熟练罢了。
  
  
  
 ③    专注是效率最大的助力。
  
  
  
 从不熟练到熟练,便是从入门到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有的人觉得很漫长,有的人觉得很短暂,这大抵是心理学上的“相对论”吧。
  
  
  
 觉得漫长的人,往往觉得练习的过程很痛苦,于是会在练习时尽可能找点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一分心,时间就花的更多了。觉得短暂的人,往往是很享受练习的过程,练习本身带来的点滴进步就让他感觉到快乐,自然专注度也就高出普通人许多。
  
  
  
 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越分心,越痛苦,越学得慢;越专注,越享受,越学得快。
  
  
  
 3、稳定的心态
  
  
  
 心,就是指大脑。心态,就是指大脑正常运转的状态。稳定的心态,就是指大脑始终保持正常运转的状态。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的时候,保持心态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遇到刺激时,迅速调整情绪,把干扰大脑正常运转的因素排除掉,让自己尽快回归到专注学习的状态,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