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生平简介 800字

2024-05-19 12:23

1. 屠呦呦生平简介 800字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祖籍江苏无锡,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专业是生药学;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三人发展出针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屠呦呦独享其中一半奖金。
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针对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

扩展资料一、人物影响
1、母校纪念
2015年10月,呦呦高中母校宁波效实中学的各地校友会共同倡议为屠呦呦塑立铜像,并将自筹制作资金。屠呦呦塑像确定由著名雕塑家、南京油画雕塑院院长王洪志塑制作,塑像将放置在效实中学校园内。
2、故居入选
2015年12月8日,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遗产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在公布的第一批宁波市历史建筑名单中,屠呦呦故居成为入选的421处历史建筑之一。
3、人物传记
2015年12月10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开始首发在宁波书城举行。该书还将推出日文版、阿文版。首发式上,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与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共同为《屠呦呦传》新书揭幕。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满元,受其嘱托参与了整本书的编写过程。
二、获奖记录
1、2019-09-17    共和国勋章(获奖)。
2、2019-5    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获奖)。
3、2019-1-14  入选BBC“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候选人)。
4、2018-12-18    改革先锋[20]   (获奖)。
5、2017-01-09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呦呦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屠呦呦参加诺贝尔颁奖

屠呦呦生平简介  800字

2. 屠呦呦的简介300字快快快快快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3. 屠呦呦小传150字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这本传记中,分“呦呦初鸣”“向医而行”“矢志寻蒿”等6个部分。全书通过对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探访,以及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书中大部分内容为首次披露,包括许多关于她生活、成长、爱情的故事细节。

扩展资料: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后,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网络。不过,这次被众人转发的是她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奖致辞”。然而,众多版本的所谓“致辞”,经媒体考证均为伪造。屠呦呦“被致辞”之后接踵而来的“心灵鸡汤”潮。
屠呦呦的致辞就是《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仅此一篇,语言朴实,道理简单,主要阐述的是青蒿素的研究与发现过程。致辞里很多专业性的知识,非专业人士是看不懂的。
屠呦呦为青蒿素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挽救了全球范围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重大寄生虫类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也成为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
陈竺表示,屠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极大增强了我国科技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和团队成员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
屠呦呦获奖是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举世公认的标志性成果,和国家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和平发展的事业紧密相连。屠呦呦获诺奖是空前的,但也一定不是绝后的,随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逐步实现,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呦呦

屠呦呦小传150字

4. 屠呦呦_1000字

  你一定不会忘记和黄晓明结婚的同一天,我国第一位取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屠呦呦。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她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可是在她和在当天她的光环却被黄晓明结婚所替代,很多人那天只知道是黄晓明结婚,却很少人去关注屠呦呦得奖。那么这位发现青蒿素,从而挽救了数百条生命的女医学家是怎样的人?屠呦呦是一个面对工作大公无私的人。
   她愿意为了她的工作而不得不奉献一些家庭幸福!屠呦呦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丈夫和她是中学同学。他丈夫曾经出国留学回来见到屠呦呦还未结婚,所以就大胆向她表白。她的丈夫在工作之余还兼顾一切的家务。而屠呦呦是一个只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的人,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大大咧咧,非常粗心的人,她甚至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在生活中她的丈夫都十分照顾她,她不管遇到什么烦恼,只要有她的丈夫在就什么事都能解决。可是尽管屠呦呦在生活中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可是她在工作中却十分谨慎,兢兢业业。生活中的她可能是一个懒虫,可是在工作中的她就是拼命三娘。1969年的时候,她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一个研发都重要任务,那是一个大型的军事计划一部分,他们叫做523。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组织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研发,这些人中就有屠呦呦。但是在那段时间一直都没有任何重大的发现。更让屠呦呦忙碌的是,她加入“523项目”时候,她的丈夫被派去了云南的五七干校工作,所以她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两个幼小的女儿,又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只能把还没有三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养,而小女儿实在太小,她只能把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她就是这样一个愿意为了工作而无私奉献自己家庭幸福的一个伟大医学家。
   她无私奉献的一面,还体现在她以身试药。在接受“523项目”真去的任务后,屠呦呦最先就开始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入手,还走访的很多中医。她几乎长期的埋头去寻找那些资料有关抗疟疾药物的线索,也正因为如此,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在她不屑的努力中,她发现了青蒿素。从那以后,她的脑子里几乎只有青蒿素,整天不回家,就在实验室里专心工作。终于通过一次实验观察到了这种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百分之百。他们失败过很多次,那一刻终于成功了,她和她的同事们都相拥而泣。做完动物实验屠呦呦和同事们为了确保青蒿素的安全性,他们先把青蒿素是用在自己的身上,试验药是否有毒性。而屠呦呦是最先以身试药的那个人,因为她的开始,同事们也毫无畏惧地紧随其后,经过了多次亲身试验,结果也十分让人惊喜。随后他们便把药带到来到一些地方开始试用,从良 *** 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他们也取得了青蒿素抗疟成功的临床效果。如果不是屠呦呦的以身试药,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成功。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时候已经85岁了,原本60岁就可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到了八十十多岁却依旧忙碌于搞科研事业。这就是她对敬业的精神与对科研的挚爱。我们该为为屠呦呦的成就而鼓掌,我们更应该为屠呦呦对于科研的无私奉献精神而鼓掌。
   
   

5. 屠呦呦的简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5年12月25日发布第97568号公报,将第3123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屠呦呦星”。从此,太空中有了一颗“屠呦呦星”。

屠呦呦的简介

6. 屠呦呦的故事100字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7626262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

7. 屠呦呦简介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扩展资料:
1972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提取物在临床中治愈了30例疟疾患者,随后,团队又迅速完成了青蒿乙醚提取物有效成分的纯化与分离工作,青蒿素从此诞生。屠呦呦用她的坚持,最终发现了青蒿素抗疟的奥秘,造福了世界。2015年,她的特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了青蒿素的研制,当年屠呦呦一直把小女儿放在宁波老家寄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呦呦

屠呦呦简介

8. 为屠呦呦写赞美句150字

写作思路:根据科学家屠呦呦的重大贡献和事迹来描述,写出如果解决过程中的困难。

原文:
作为中国著名的药学家、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相信许多人对“屠呦呦”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最重大的贡献就在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相应的科研成果,是抗击疟疾的良药,拯救了全球亿万人的性命。
和一些流量巨星相比,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多的粉丝,也没有那么高的热度,却诠释了“脊梁”二字的含义。尤其是屠呦呦,这位获奖无数却始终低调的中国老太太,在埋头苦干的无言中,为挽救宝贵的生命而努力并奉献着。她的故事,才最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