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百姓做皇帝的

2024-05-17 17:28

1. 古代民间百姓做皇帝的

①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②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 -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古代民间百姓做皇帝的

2. 中国古代皇帝仁德的例子

 1、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各位老师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

2、
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晋中魏恒子的孙子,是一个很贤明的国君,他那个时候,魏国山多地少,人多粮少,夹在赵、韩、齐、秦等几个强大的国家中间,就像一块肥肉放在一群饿狼中间一样,魏文侯怎么能不着急呢?

不过,魏文侯却依靠自己的贤德把魏国很快变得强大起来了。宝宝,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么贤德吧,那就仔细听下面的故事。

(1)魏文侯很重视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门生)和田子方(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家圣贤)为师。听说段干木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隐士,每次经过段干木家的时候都先下车,然后低下头,手扶着车走过,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这三个人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各个诸侯国都有他们的学生,所以这些事很快就在诸侯国中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来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饭喝酒,正高兴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魏文侯赶快让人备车。大臣们很奇怪,说:“国君呀,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跟虞山看护树林的人约好去打猎,现在时间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诉人家一声,今天不能去打猎了。”别人一听是这么回事,便说:“嗨,你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个守林人吗,派个人说去通知一声不就可以了吗,怎么还要亲自去?”魏文侯一听这话,严肃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亲口答应的人家,怎么能不守信诺去赴约呢?”就这样,魏文侯冒着雨前去赴约了。大臣们都说:“我们的国君真是一个遵守信诺的人呀。”

(3)有一次,韩国派人来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很不高兴地说:“赵国跟魏国就跟兄弟一样,我怎么能借兵让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韩国的使臣很不高兴地走了。后来,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还是用同样的理由回绝了,赵国的使臣也非常生气地走了。过了几天,两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很敬重魏文侯,韩、赵、魏三过又团结起来,亲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乐羊占领了中山国后,便交给他儿子来管理。有一次他问身边的大臣:“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呀?”大臣们都说:“仁德的国君。”有一个叫任座的人却说:“你占领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给你的弟弟,而是封给你的儿子,怎么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听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闯祸了,赶快溜之大吉。文侯气哼哼地问一个叫翟璜的人,这个人说:“我听说国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很正直,所以您是一个仁德的国君。”文侯听了很高兴,立刻派人叫任座回来,还亲自到外面迎接他。

(5)一天,魏文侯对李克说:“我听你说过这样的话‘家贫时想起贤良的妻子,国家动乱时想起贤能的宰相’,你觉得魏成和翟璜哪个当宰相好呢?”李克说:“对于臣下,平时要看他亲近的人,富有时看他相交结识的人,有权势时看举荐任用的人,穷困时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贫寒时看他不要什么东西。从这五点就能看出谁适合,何必问我呢?”魏文侯说:“好了,我知道让谁当宰相合适了。”李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翟璜,便问:“国君叫你问宰相的事,怎么样了?”李克说:“是魏成。”翟璜很不服气,说:“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举荐的,他五战五捷,把强大的秦国赶出了中原;邺那个地方很难治理,是我举荐了西门豹;占领了中山后没有人去守护,我推荐了先生您;他的儿子没有老师,我叫来了屈候鲋。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诉翟璜自己是怎么说的,然后说:“你建议主君用我,难道是拉帮结派当大官吗?魏成把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用在自己家里,十分之九用于国家;他结识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很贤能的人,主君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而你举荐的人,只能当主君的大臣。你怎么能跟魏成比呢?”翟璜听了很惭愧,对李克说:“我是一个有私心的人呀,以后要当您的学生,好好跟先生学习才对呀!”

3、
仁义相争
      传说在清朝年间,沈仲仁、沈仲义兄弟二人在朝为官,官至二品,显赫一时。兄乃翰林院大学士沈仲仁,弟为户部督使沈仲义。先人过世,留下万贯家业,为争家产,兄弟二人反目成仇,争讼于知府衙门。
沈仲义告: 
           祖宗历代住甘棠,惟有家兄独占强,
           田地横吞称自置,家产谋讫不分张,
           递年租税兄收取,每岁粮差我抵当,
           若不告明贤太守,暗中无处可投光。
沈仲仁诉:
           弟年七岁父先亡,养育成人教义方,
           田园赎置其分半,妻亡重婚我主张,
           经年任他延岁月,家门独我苦风霜,
           今日忘恩词告道,特将诗句诉黄堂。
县太爷判:
           兄弟须当念孔怀,孔怀兄弟莫争财,
           弟当有酒邀兄饮,兄有排筵请弟来
           弟顺兄敬终是福,兄强弟弱不为乖,
           人生难得为兄弟,兄弟和时事事偕。
           百岁光荫七十稀,朝也奔驰,暮也奔驰。
           纵然富贵不相齐,时也来迟,运也来迟。
           一朝命运福相随,人也敬尔,言也敬尔。
           人来欺我且宽心,强也从天,弱也从天。
           莫将闲事告官前,赢也要钱,输也要钱。
           一朝官司十牵连,邻也牵连,亲也牵连。
           好把忍为先,尔为民者安然,我为官者亦安然。
           敦五常以劝事,速改过以修身,本部一片婆心,
           你兄弟再考虑也。若不听从,依律究罪。
此案历经六年之久,经三任知事,未果。无奈,现任知事求教于已离任赋闲的德高望重的知事,他遂提笔疾书,一气呵成一文,书云:
           鹁鸪呼雏,乌鸦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义也;
           羔羊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蜘蛛结网以求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
           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移,信也。
      畜乃万类之下,而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全无一德。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兄通万卷,全无治弟之才;弟掌六科,竟无让兄之礼。尧舜禅位,夷齐让国,饿死首阳之下,名传千古。尔等兄弟素无管鲍之才,却有宠孙之志,听妇人之言,致令兄弟失义。无兄无弟,绝人伦之大道;不仁不义,失纲纪之所为。难因微末之小事,而反伤骨肉之大情。古云:同田则富,分产则贫,兄虽有不是,弟诚顺之;弟当有不是,兄包含之。出入之际,再思可矣。若富贵,若贫贱,兄弟别州各游。贵者或官宦显名;富者或商贾生涯,贫者或江湖远游;贱者或庸工事人。朝夕商量酌议,再无异说争气。
过而能改,再思可也。又批一颂:
      兄弟同胞一脉生,祖宗遗业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人生何时为弟兄。
      兄弟见文,惭愧万分,抱头相哭,结伴而回,各自相让,回家后和气致祥。

3. 中国古代皇帝事迹

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康熙:七岁登基,几次都差点被人一脚踢下皇位,对手实力都很强,比如敖拜和吴三桂,康熙最后胜出,开创了一个盛世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皇帝事迹

4. 古代十大有作为的帝王生平事迹

十大皇帝简介1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在位23年(627-649)是一位民族英雄,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 
2康熙
康熙(1654~1722),清圣祖玄烨,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姓爱新觉罗氏。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母佟佳氏,汉军都统佟图赖之女。顺治十一年 (1654)三月十八生于景仁宫。十八年,福临去世,以八岁孩稚继承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抚育。他自幼苦读,好学不倦,身体强健,骑射娴熟。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3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雍和宫邸。是雍正帝的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命养于宫中,时年十二岁。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雍正十三年九月即位,年号乾隆,时年二十五岁。乾隆在位六十年,在祖父康熙,父皇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勤于政事,政治上,继续平定国内叛乱,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并大力整顿吏治。 
4汉武帝
从军事上来说,汉武帝北击匈奴,东征朝鲜,南服南越,是为我国疆域扩大作出巨大贡献的~ 
从外交上来说,汉武帝多次派人出使西域,张骞,苏武,为开通西域作出巨大贡献~ 
从经济上来讲,汉武帝增加国家税收,实行盐铁专卖~ 
从政治上来说,汉武帝增加中央集权,增加朝廷控制力~ 
5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创建者。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 
6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有人说他是吕不伟的私生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7武则天
武则天(武曌) (624-705) 
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8隋文帝
隋文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9宋太祖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10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5. 我国历史上最爱民的皇帝?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做出伟大功绩并为后人所称道的皇帝的确有不少,但是正所谓人无完人,这些“明星”皇帝光辉的人生路上也多多少少都有些败笔。我认为评价一位古代帝王的好坏最主要的标准不是他开疆扩土多少,给官员福利多好,而是他如何对待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民造了多少福祉。底层人民出身的朱元璋历来备受争议,骂他的人也不占少数,然而当我们抛开个人偏见和一些传言误导真正静心思索一番,你就会发现,朱元璋才是历史上最勤政爱民、应该受到后人肯定的皇帝。就封建社会而言,生活在朱元璋时代的人民才是最幸福的。如果您不信,可以听我细细说来。
在说朱元璋个人经历和事迹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朱元璋其人的相貌。有一张朱元璋的画像恐怕大家都看到过,又长又歪的下巴,满脸的麻子,整个一带把儿烧饼啊,据说这是清朝人画的。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感觉不对劲了,懂一点常识的人都会明白那画像就是瞎扯的,谁见过下巴长得歪成那样的人?那还是人吗?显然是清廷在丑化朱元璋。

言归正传,咱们说说朱元璋为什么是最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首先来说他勤政方面,学过高中历史的朋友恐怕对朱元璋这首打油诗都记忆犹新吧?“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这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认为做为皇帝最大的责任就是勤政,所以他处理政务几乎是事必躬亲,休息的时间几乎没有不说,就连他在吃饭的时候都经常性的没吃几口就要去处理手头的公事。据说他每天都把想到的事情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自己身上,有时候贴的全身都是,像极了满身羽毛的公鸡。办公的宫殿墙上,柱子上也贴的都是,直到把所有事情处理完毕才全部揭掉。朱元璋为什么要如此勤奋地工作呢?因为他认为,身为一国之君,首先要有一种责任意识。他说过,“人君日理万机,怠心一生,则庶务壅滞,民无所赖,贻患不可胜言。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安敢安逸!”从这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他虽然是封建帝王,但他的确具备了“人民公仆”的某些品质,他出身于社会底层,经历了社会动荡,看尽了人民的苦难,所以他深知作为人君的责任是什么。他认为作为皇帝只有尽心尽力工作,为人民服务才能留住人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而他工作起来从来都是废寝忘食(或许有人会说他勤政是因为把权力都收到手中的结果,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后世之君权力同样集中,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几人勤政,所以说勤政与否,完全在于皇帝他本人的意愿)。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他爱民的一方面。说到朱元璋爱民,可以说在封建社会里几乎是无人可比的。他自己就是贫苦农民出身,经历过亲人饿死的惨痛,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后爱民简直到了骨子里。明朝建立后,他下令农民归田,奖励开荒,并且经常性的免除各种赋税(要知道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就是农业税收,个人猜测,官员们福利水平不高或许与朝廷经常免除赋税,收入不多有些关系);封建社会丝绸往往只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朱元璋下令农民也可以穿,地位远高于工商业者;对于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他更是严加惩治,为了使得人民有冤终得申,他还特意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人民凡是在当地有冤不能申者,都可以敲鼓申冤,他亲自受理;在明朝,允许百姓上访,甚至受到朝廷保护,如果朝廷官吏在征收赋税和摊派差役等方面行为不端,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甚至大家可以直接揪着这些官吏送到上级官府查办,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的官员也要依法论处,这举措可谓是破天荒;更为可贵的是,朱元璋尤其崇尚孝道。他规定各地都要善待老人,官吏定期要为老人们送去米面衣物等物品,他怕下级官员执行不力,还特意叮嘱礼部尚书以皇帝名义重申这项政策。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各种奖励,而且他们年老时还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60岁时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相当于养老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可以说在朱元璋时期,社会福利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时候,什么免费的养老院、医院、公墓,甚至给无家可归的人居住的保障房都有了,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民难道不幸福吗?
最后再说说朱元璋节检的一方面。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每日的饭食也仅仅是两道青菜外加一碟豆腐而已;他的龙床并无金龙,与普通床无异;他还命人在宫里开地种菜自给自足;龙辇上该用黄金的地方,他都让工匠以铜代之。对于廉洁节检的官员,他却很舍得,不但给予精神上的褒奖,还继续物质上的重奖。说一句题外话,明朝官吏工资很低,或许就是因为朱元璋节检成性造成的吧。

很多人说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太过心狠手辣,当然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他这一杀,就是牵连数万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功臣被杀也并非都是冤枉的,明朝建立之后,天下太平了,那些功臣们很多人都犯了个通病,骄奢淫逸,目无法纪,祸害百姓,甚至都不把朱元璋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如果不杀他们,第一国法皇权何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能震慑得了他们,如果自己死了呢?后世之君谁能管得了这些叔叔伯伯们?第二人民安定何在?刚刚结束元朝残暴统治和战乱,好不容易社会太平了,却被这些骄兵悍将欺负,土地被侵占,人身不得安全,就算这些功臣们不起兵作乱,他们也会逼得百姓起义造反。所以为了国计民生,为了朱家王朝长期存在,朱元璋不得不杀他们。说实话,跟自己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兄弟们,谁又能狠得了心来把他们都杀死?如果不是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恐怕朱元璋不会痛下杀手吧?汤和为什么能得善终?那是因为他聪明,懂得谦恭和收敛。人站在不同的高度所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普通人考虑的无非就是衣食无忧,亲人朋友,而皇帝要考虑的,必须是国计民生,基业永固。
以上仅仅是笔者根据历史做出的个人理解,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有自己的不同点,仅供大家参考娱乐。

我国历史上最爱民的皇帝?

6. 中国历代皇帝的简单事迹?

就从秦始皇说起吧。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中华世界。他在十二年间灭了六国,39岁统一天下。建长城。接着汉高祖有统一天下,汉文帝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是布衣可为卿相(公孙弘),他尊崇儒术,罢黜百家。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秦始皇是中华世界的缔造者,汉武帝是中华世界的守护神。汉武帝之子昭帝没什么作为其后有宣帝即为元帝,他信奉五行,他本人喜欢历史,很有音乐修养,能自作曲吹洞箫。汉代之衰从他起。西汉是刘秀开辟的。他在政治上将皇帝的权力扩充,创始了中华历史首次有君主一人大权独揽的制度,是巩固子孙后代统治天下的基础。三国都很熟悉就不必说了。是曹丕废的汉献帝。晋的统一很短只有37年。是司马懿开创的。五胡乱华之后南北朝,再说隋 ,隋文帝杨坚,世谓勤政而不爱民,外抚戎夷,隋炀帝开凿运河首次有科举,李渊建唐,李世民有贞观之治唐代有租用调制,府兵制,三省制。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后李治没的说,主要是武则天,武则天时期有武韦之乱。其孙李隆基是大家都熟悉的在他时期有开元盛世,有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有李煜也是一位有名的皇帝他与他的小姨子的爱情。宋太祖赵匡胤,一反中国传子的传统不传子而传弟。宋神宗任命主行新法的王安石为相南宋是刘彻开辟的,期间与秦桧是投降派,岳飞是主战派。元是忽必烈,他的先人承接思汗是一位杰出的大汗。明太祖朱元璋设有锦衣卫,七子朱棣迁都,建立了故宫,在他期间有郑和七次下西洋,后面的皇帝没什么作为了。清朝是努尔哈赤开辟的入关的是顺治,传说与董小宛有情,康熙和乾隆是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是清朝的盛世。嘉庆年间除掉和珅,以后就是道光了,咸丰帝的妻子那拉氏机西太后慈禧。她差不多统治了中国半世纪。在他手中中国走向落后开辟中国的近代史。有鸦片战争。。。。。。。。。。。。。。。。

7. 皇帝有什么事迹流传于世

自古以来和帝王相关的典故、事迹实在是太多了,数不胜数,这里举几个知名度很高的吧,不算春秋时期的什么什么大王,就说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吧。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高祖刘邦: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典故、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约法三章的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高阳酒徒郦食其。
汉武帝刘彻:金屋藏娇
汉哀帝刘欣:断袖之癖就是从这家伙来的。
魏武帝曹操:望梅止渴、割发代首。。。。。实在太多了。。。

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禅的乐不思蜀的故事。
司马昭的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有名吧。。。
苻坚:投鞭断流。。。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
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相关的事迹
朱元璋,建国的过程就是传奇,还有月饼也是他的典故。

皇帝有什么事迹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