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怎么理解兼爱非攻

2024-05-18 20:41

1. 墨子是怎么理解兼爱非攻

“兼爱”,或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反对“别相恶”的,而“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别”是指人们不相爱,只顾自己,自私自利,是天下之害;“兼”是互相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墨子认为,“兼”是“圣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统治得以安稳,万民衣食得以丰足的根本办法,所以,必须以“兼”易“别”,实行“兼爱”,这就是“兼爱”的第一要义,它首先反对了独知爱己的自私自利。 墨子宣扬“兼爱”,认为“兼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讲究“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上》),“兼爱”就是爱一切人。墨子的这种观点,要求不分等级,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实质上具有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作用,是对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认为“爱有差等”的一种否定。 墨子在阐述其“兼爱”学说时,提出了“为彼犹为己”,即为别人就像为自己的道德原则。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急人所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墨子“为彼犹为己”的原则,出发点是先“为彼”,即把为他人放在第一位。墨子认为真正贯彻了“为彼犹为己”的原则,自己先为他人,他人也会对等地给自己以回报: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墨子常把“兼相爱”和“交相利”并提,把“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内容和标准。但是,兴利首先要除弊,墨子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物质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实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

墨子是怎么理解兼爱非攻

2. 墨子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台湾“选举
“兼爱非攻”,其意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先从“非攻”谈起:“非攻”的意义可理解为在和平状态下去化解现实存在中的各类矛盾,不论是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还是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与墨子的“非攻”思想不谋而合。“非攻”,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矛盾,在对立的双方,至少要有一方有“忍”的态度,宽容并不意味着认可一方,而是给对方一个时间和空间服从于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细节。的确,战争或是激进的行为并不能成为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今天,“非攻”也许会是更有效的一种化解矛盾的方式。
 
 谈到“兼爱”,似乎要比“非攻”有更深层次的哲学涵意。奥运冠军罗雪娟曾语出惊人“要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也要感谢我的敌人”。博爱,似乎是上帝想赋予人们的一种特性,虽然,每一位生活在现实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的人并不能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兼爱”似乎是在向人们发出一种号召,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更加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也许,只有救世主才能完全地做到兼爱,但有着一颗“兼爱”的心,才释放出人性温暖的光芒。
 
“兼爱非攻”,从内至外诠释了人性中最真实最美好亦或是最需要提高的方面,“非攻”易,以平静的心对待身边的事,“兼爱”难,用热情的心对守候身边的人。

3. 墨子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现在看去,倒有点像我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了。莫非当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也是读了《墨子》才受到的启发?这就无从考证了。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儒家甚至孟子竟以此攻击墨家,说墨家无君无父,无异禽兽。由此可见墨家的进步和儒家的狭隘。 
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在美国高举霸权主义的今天,重读墨子,重读兼爱和非攻,就知道墨子思想有多么的可贵。

墨子兼爱非攻的现实意义

4. 墨子为什么提倡兼爱非攻?

二、兼爱的要义

墨子的兼相爱主张,其精神与儒家的“仁爱”及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泛爱众而亲仁”(11),“博施於民而能济众”(12)的爱己爱人的精神却是极相 似的。因此,韩愈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13)就连批评墨子的“兼爱”主张为“无义”“是禽兽也”(14)的孟子也说过: “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5)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 之”,与墨子所谓:“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16)意义也没有不同。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7)这也和墨家爱己爱 人的兼爱主张一样。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墨子的兼爱主张乃视人如己,彼此没有差等地相爱,也无远近亲疏之别。因此在这一点上,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由亲及疏,由 近及远的主张,实行起来是有所不同的。墨子在解释如何实行兼相爱的主张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18) 其意是认为人类都应该视人如己。这种兼爱的精神是极其伟大的,是非常真诚的。

我们且先来看墨子如何爱己。他说:“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19)在墨子看来,爱己并不等同爱马,因为爱马是带有想利用它的那种动机存在,那 是别有居心,不怀好意的爱。而爱己却没有像爱马那样别有居心。墨子既说爱人若爱己,那麽,爱别人也应该像爱自己一样的真诚而又没有居心了。他又说“爱人不 外己,己在所爱之中。”(20)“兼爱相若,一爱相若。”(21)意思是指自己和别人是没有差等的,爱别人要和爱自己一样,自己只是所爱的众人中之一人而 已。爱自己如何,爱众人也应该相同。而且,爱人既是没有甚麽不良的居心,当然也不会是为了名誉。因此《大取》篇里说:“爱人非为誉也。”
(22)

虽然墨子认为讲兼爱的人不应该别有居心,例如不应该对自己所爱的人加以利用等。不过他也指出,兼相爱是能够带给大众利益的。带给大众利益,那是最有意义的 事。就因为如此,他认为“兼相爱”的学说是非常有价值,应该大力提倡的,以期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3)因为他所说的利是为“最大多数的” 人而带来的“最大幸福”,不是“自私自利”的“利”(24),或害人利己的利。这种为众人而带来的利,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好事;不但不应该受到排斥, 而且还应该受到赞许。但是如果一种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只是利及个人或少数人,而对众人都有不利的话,那就不是墨家所谓的“利人”的真谛了。因此《大取》: “为赏誉利一人,非为赏誉利人也。”(25)

墨子既以兼爱为“有利於天下”,因此他就想尽办法去推行兼爱学说,来为天下苍生谋利谋幸福。这正是墨家那种爱人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是墨家学说的最可取之 点。墨家既以这种爱人爱己,利人利己的主张为依归,因此,凡是利一己而不利众人的做法,都是违反了他们的兼爱主张。为了众人的利益,当私利和兼爱或公利有 所冲突时,墨家认为私利绝对是要加以制止的;大搞私利的人是应该受到制裁的。

这种既讲兼爱又要制裁那些损人利己的人的做法,当时一定受到人们的质疑,或甚至有人评为互相矛盾吧。因此墨家针对这一点,曾经极力加以说明。《小取》篇云: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 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 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是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他。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矣,此 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他)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26)

这一段文字,是在说明杀盗非杀人的道理。我想,墨家的主要意思是说,盗贼为私利而害人,违反了兼爱利人的原则,因此该杀。可是,盗也是人,为甚麽说“杀盗 非杀人”呢?为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墨家特别强调了坏人与一般人的异点,认为坏人不讲兼爱,只重私利而不注重众人的幸福,不合“人”的标准,因此,只是徒具 人形的动物,杀了他们,并未违反兼爱的原则,甚至还可以说不是杀“人”。

墨者记录这段话所用的语言,极容易令人误解。尤其是“白马,马也”及“盗人,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等语更是如此。所以对这几句话,似有必要加以说明。所谓“白马,马也”,若用白话来写,就是“白马是马”。

这句话里的白马与马,只强调其共相。“是”这个系词只是表示涵摄关系。白马与一切的马虽不能全同,但白马却是马的一类,因此,白马可以涵摄於马内。“盗 人,人也”,或“张三,人也”,也正与“白马,马也”相同,都是涵摄关系。这种涵摄关系大概就是墨家所指的“是而然者也”。

至於“杀盗非杀人也”,用白话写出来就是“杀盗匪不是杀人”,或“杀盗匪不等於杀人”。这句话强调的是盗匪与一般“人”行为上的差异。“杀盗匪不是杀人” 的“是”这个系词,在这里表示相等的意思,可以用“等於”或数学上的等号(即“=”)来代。“是”用作相等的意义时,主词与谓语可以互换,例如:“墨子是 墨翟”及“汉默帝是刘协”也可写作“墨翟是墨子”及“刘协是汉献帝”。

因此,在这种用法之下,“盗”匪就不等於所有的“人”,尤其是不等於那些讲兼爱与利人的“人”。这种情形大概就是墨家所谓的“是而不然者也”。因此,墨家 才有“杀盗人,非杀人也”之语。基於“杀盗人非杀人”的理论,那麽,杀一人也非杀全人类了。所以《大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 (27)

现在让我们撇开语法问题,再回头来讨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提倡兼爱,既是要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以达致“兴天下之利”及“除天下之害”,而且 认为如果少数人的好处和大多数人的好处互相抵牾时,一定要照顾多数人的好处,那麽杀了那些只为私利,不讲兼爱,处处损人利己的盗匪或坏人,当然是没有甚麽 不对的。

有时候自己的利益与众人之利有冲突,墨家甚至还认为应该自我作出牺牲,以成全众人之利,要懂得如何於“害之中取小”及“利之中取大”(28)。因此,《大 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存天下也。”(29)这种牺牲小我的精神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相同。

不过,儒家和墨家对“义”与“利”的看法却有不同。儒家将“义”和“利”看成是对立的,认为凡有所私,讲财利即是“利”。既然如此,君子是不应该讲“利” 了。所以,孔子说:“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30)孟子回答梁惠王之问时也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1)可是,照墨家的看法,所谓 “利”,也就是“利”,所以《经上》里说:“义,利也。”:“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32)可见墨子所谓的“利”,不 是拍自私自利或财利之“利”,而是指行为上为人带来好处的“利”。

墨家在推行“兼爱”,“利人”及“去私”的学说当儿,有时竟连自己都得作出牺牲,自己的亲属自然也就不能免此。《吕氏春秋·去私》篇即曾记载墨者腹(黄+享)为公忘私的故事,兹录之於下: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 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 之。(33)

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正可表现出墨家兼爱利人,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由这一则故事,我们同时还可以见出墨者是说得到又做得到的人,他们并不是一些只会坐而言之,却不能起而行之的理论家而已。

5.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念吗?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
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扩展资料: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爱”、“入世”;道家主张“无为”、“重己”。这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三个流派,相争相轻。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言:“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杨朱派)则归墨(墨子) ”,反映出墨家思想在中国曾经的辉煌。
在中国的哲学发展史上,墨家确实是一种传奇。当诸子百家都用自己的学派理念命名时,唯有它是用颜色向世人昭示。
“墨”,一方面指墨家信徒的黑衣、黑肤、黑脸,另一方面代表当时的一种刑罚——墨刑,他代表比社会底层更艰苦的刑徒。
由此可见,墨家和侠客确实一脉相承。墨家的“兼爱”,主张对待任何人都要“爱无差等”,施行平等之爱;墨家的“非攻”,主张各国放下攻伐,和平相处。
所以墨子说:“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的也别欺负小的,强的也别欺负弱的,人多的也别欺负人少的,等等。
墨家提倡“非攻”,但不是体现在放弃武力的基础上,墨家明白只有“非攻”才能达到“兼爱”。所以墨家自身也拥有了一支强劲的武装。
大约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就徒步来到楚国郢都,让鲁班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并通过鲁班见到楚王。
他对楚王说,好吧,我墨家300弟子已经在宋国城头等着你们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看看,墨家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军事作后盾,让人实现“非攻”,从而达到“兼爱”的。
墨家就是用这种“兼爱”,去教导人们用大公无私的爱,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
但,这种无差别的爱,却遭到儒家代表孟子的批判。孟子在《滕文公》上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意思是说,你的“兼爱”主张虽然坚持人人平等。
但要落实到行动中,还必须从自己的孝亲做起。这话是在墨家的弟子夷子葬父的情况下,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翻史料。
所以,儒家认为墨家就是一种笑话,称这个世界上哪有“无差别的爱”啊,你难得会把一个陌生人当自己的父亲一样来爱吗?那岂不是取消了父亲了?没有父亲的概念,岂不是禽兽吗?
余秋雨称,孟子的这种批评有点上纲上线,脱离了儒家“温文尔雅”的风貌。
其实,孟子的言论反映出儒家“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思想。因为周礼本来就是一套等级分明的价值与行为标准的体系。
它主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这种分等级、讲亲疏的仁爱观念,才是儒家的价值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爱非攻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念吗?

6.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吗?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
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扩展资料: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爱”、“入世”;道家主张“无为”、“重己”。这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三个流派,相争相轻。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言:“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杨朱派)则归墨(墨子) ”,反映出墨家思想在中国曾经的辉煌。
在中国的哲学发展史上,墨家确实是一种传奇。当诸子百家都用自己的学派理念命名时,唯有它是用颜色向世人昭示。
“墨”,一方面指墨家信徒的黑衣、黑肤、黑脸,另一方面代表当时的一种刑罚——墨刑,他代表比社会底层更艰苦的刑徒。
由此可见,墨家和侠客确实一脉相承。墨家的“兼爱”,主张对待任何人都要“爱无差等”,施行平等之爱;墨家的“非攻”,主张各国放下攻伐,和平相处。
所以墨子说:“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的也别欺负小的,强的也别欺负弱的,人多的也别欺负人少的,等等。
墨家提倡“非攻”,但不是体现在放弃武力的基础上,墨家明白只有“非攻”才能达到“兼爱”。所以墨家自身也拥有了一支强劲的武装。
大约公元前440年前后,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就徒步来到楚国郢都,让鲁班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并通过鲁班见到楚王。
他对楚王说,好吧,我墨家300弟子已经在宋国城头等着你们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看看,墨家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军事作后盾,让人实现“非攻”,从而达到“兼爱”的。
墨家就是用这种“兼爱”,去教导人们用大公无私的爱,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
但,这种无差别的爱,却遭到儒家代表孟子的批判。孟子在《滕文公》上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意思是说,你的“兼爱”主张虽然坚持人人平等。
但要落实到行动中,还必须从自己的孝亲做起。这话是在墨家的弟子夷子葬父的情况下,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翻史料。
所以,儒家认为墨家就是一种笑话,称这个世界上哪有“无差别的爱”啊,你难得会把一个陌生人当自己的父亲一样来爱吗?那岂不是取消了父亲了?没有父亲的概念,岂不是禽兽吗?
余秋雨称,孟子的这种批评有点上纲上线,脱离了儒家“温文尔雅”的风貌。
其实,孟子的言论反映出儒家“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思想。因为周礼本来就是一套等级分明的价值与行为标准的体系。
它主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这种分等级、讲亲疏的仁爱观念,才是儒家的价值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爱非攻

7.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 墨子兼爱非攻的用意及难处

 墨子兼爱 :“兼爱”是要全面而平等地爱护众人。立意之高,使人想起“大同”社会以天下为人人所共有的理想。但是如何实现?墨子认为,要靠上天的意志与鬼神的赏罚,加上政治与教育的合理安排。此一理想虽未能实现,但值得我们表示敬意。  墨翟(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是战国时代初期的学者,工匠出身,学过儒家思想,后来博览群书,自创一家之言。他思辨敏捷、口才过人,在逻辑思维方面有独到贡献;他反对战争、救危扶困,带领一批弟子行侠仗义。《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庄子?天下》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由此可见,墨子勇于实践自己想要帮助天下人的愿望,不论牺牲多大都要全力以赴。他的精神可以感召侠义之士,但是他的学说能否让天下人信服呢?儒家的孟子认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这种批判虽然严厉,但在孟子自有一套推理过程。道家的庄子认为“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也。”清楚表示他的思想与天下人脱节,离开治国的王道很远啊。到底墨子有何主张,以下试作介绍。
  一,逻辑推论的方法  依司马迁《论六家要旨》,古代值得传述的学派有六,即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其中名家以逻辑思辨见长,但是谈到相关理论,仍以墨子所述较为完备,其中值得学习的有三表法与推类法。
  《墨子?非命》提出三表法,借以检证一套言论能否成立。三表法是:(一)本之者,要根据古代圣王的事迹,并参考天志与鬼神之意。(二)原之者,要考察众人耳目所得的事实,并参考先王之书。(三)用之者,落实在政治上,看看对百姓是否有利。
  这三法分别针对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构想堪称完备,但是也有明显的漏洞,譬如:(一)古代圣王可以治理天下,但是现在未必有圣王,取其法而无其人,效果堪虑;并且像天志与鬼神之意,涉及个人信仰,难以普遍取信于人。(二)众人耳目之实,容易受到迷惑而难以取得共识,这在尚有封建阶级的社会更是如此;至于先王之书,亦有如何诠释与如何取舍的问题。(三)用之者无异于进行某种政治或社会上的实验,实验结果的判断标准是“有利于百姓”,但是“利”字如何界定?这是有待说明的问题。
   
  因此,三表法对于我们提出个人的见解或言论固然有其助益,但是要建构一套学说体系恐怕仍有不足。这一点稍后会加以讨论。
  其次,所谓类推法,是指推论规则而言,在《墨子?小取》列出“辟、侔、援、推”四种。辟即譬,举出类似之物来说明此物,犹如一般所谓的比喻。侔即等同,举出两类相似的语句,说明两者都行得通。援是引,引用对方的言论来证明自己也可以有相似的言论。推是推理,用对方所不赞同的来反驳他所赞同的。譬如,在《墨子?公输》,墨子要公输盘替他杀人,公输盘说自己奉行正义,不会杀人。墨子接着劝阻他,希望他奉行正义,不要帮助楚王攻打宋国。这即是使用了推法。接着,再看墨子的核心思想。
  二, 济世救人的思想  墨子积极入世,也曾周游列国,他认为有能者应该得到高位,才可造福百姓。他在《尚贤》中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但更重要的是,有能者需要一套完整的思想。《鲁问》有一段扼要的话,提出墨子十策:“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谌缅,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这里所列的十策,除了“尊天”改为“天志”,“事鬼”改为“明鬼”,其他八策全都是《墨子》书中的篇名,可见他是有备而言。
  在墨子看来,当时的国家可能陷于五种状况,如“昏乱、贫困、耽溺享受、放肆无礼、侵略好战”。他自信可以对症下药,提供救治之道。他的十种方案其实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
  墨子学习古代经典,相信天是万物的来源,那么人应该如何生活?人们组成国家之后,唯一的选择是“法天”。他在《法仪》说:“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天是广大无私的,施恩而不居功,光明久照不衰。圣王既然效法天,就要做好一件事:“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
  天之所欲与所恶是什么?“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何以知之?因为天对人“兼而爱之,兼而利之”。理由是什么?是天对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在此,“兼”字显然是指“全面的、平等的”而言,“兼爱”一词也成为墨子思想的标签。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政治上各个层级必须由下往上“认同”一个价值标准,使家、国、天下真正统一,而天子则须“尚同一义于天”,以天为价值标准的基础,然后才有可能依此天志来实行兼爱(《尚同》)。在《尚贤》则强调推举贤人来任官。贤良之士的三项条件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这些都言之成理,值得肯定。
  在具体的政治操作上要兴利除弊。墨子昌言“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皆是出于一项考虑:要节省资源,要让现在活着的百姓安居乐业,不然如何达成兼爱的目标?有关兼爱的问题,稍后再谈。现在要问的是:如果有人质疑墨子的想法,他会诉诸“天的意志”。他在《天志》描述天的性质为:至高主宰,无所不知,有意志可以表现好恶,有能力可以赏善罚恶。墨子以三代兴亡为例,证明天之赏善罚恶。但是对当时的人,更有效的例子是《明鬼》中鬼神所施行的赏罚。鬼神成为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他说:“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这些说法已有迷信色彩。因为相信天意存在与鬼神存在是一回事;而相信天意与鬼神会在今生给人公平的善恶报应,则是另一回事。后者已逾越理性所能把握的范围。这也是墨子学说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三, 兼爱的用意与难处  在《天志》中,墨子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这即是兼爱说的立场:人与人不分彼此而相爱,交互都可得利;反之,人与人分别彼此而相憎,交互都会受害。这段话前面宣称“天意”,后面警惕“赏罚”,而事实上这两方面皆无清楚而普遍的验证,否则人间根本无须墨子操心,早就国泰民安了。也正因为如此,墨子努力设法说明兼爱“如何”对大家有利。以利害来教导人,在哲学上属于效益主义,需要精确的计算能力,并且只有外在的约束力,而不可能引发主动行善的力量。
  并且,兼爱要人“全面而平等地”爱护别人。这种主张有两点预设:一是人人都有能力做到,二是人人都愿意这么做。这两点预设难免流于一厢情愿。人的时间、力量、资源皆有限,如何有能力全面而平等地爱护别人?更值得怀疑的是:谁敢保证人人都会这么做?连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彼此都未必做得到这种兼爱,何况是一个乡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以至于天下人?
  墨子本人的学生也未必做得到兼爱。《庄子?天下》提及墨子的弟子争夺巨子之位,互相指责对方是墨子的别派。《韩非?显学》也指出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理氏、相夫氏、邓陵氏),各不相让。墨家学说无法流传久远,已可预见。
  若取先秦儒家、道家、墨家并观之,则可谓:(一)墨家最保守,仍坚信有一拟人论的天,以及负责执行天意的鬼神。(二)道家最具革命性,以道取代天,使超越界得到新名字并展示新意义。(三)儒家较为温和,承先启后,在肯定天命时,也能深入探讨人性,找出天人之际的合理联系,启发人性的内在动力,使完成人性与回应天命形成一体之两面。墨家虽然失传,但墨子的兼爱说现在常被拿来与基督宗教的博爱与佛教的慈悲对比。这也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