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

2024-05-17 15:02

1. 如何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多年来,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作为企业信息分析的重要资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财务分析数据资料,做出科学的决策,把握正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发挥了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发展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所发展,企业信息使用的决策者对信息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实和完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就显现出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企业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状况 企业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企业的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企业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二是企业能够转化为偿债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指标。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分为基本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指标。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这两个因素。 (四)发展能力分析指标。发展能力反映企业未来年度的发展前景及潜力。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等指标。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概括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能力。 二、企业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而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及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书面文件。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将造成财务分析指标的不足和局限。 (一)报表信息并未全面反映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企业列入报表的数据资料仅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受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以全面体现,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企业财务指标分析受此影响,分析反映的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二)人为操纵会计信息造成失真,财务分析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由于不诚信行为的存在,企业在形成财务报告之前,往往按经营者的意图对财务状况以及信息进行粉饰,以达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由此形成的财务分析结果,将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形成差异,误导信息使用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三)企业会计政策在运用上如前后有差异,就会使企业自身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比失去实际意义。如果企业在执行会计政策上与以往不同,在不同会计年度采用不同会计方法,那么不同企业在不同会计方法下形成的财务分析信息就存在不可比性,就会造成企业自身历史与现在、与同行业企业之间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实际意义。 (四)企业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企业财务报表按照历史成本惯例的要求,只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事项的信息,未反映未发生或未实现的经济活动或有事项的信息,缺少企业在不同背景情况下的前瞻性信息。因此,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历史成本惯例使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面前信任度大大降低。坚持历史成本惯例,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进行相加或计算,会使信息使用者很难知晓会计信息的实际含义,也就很难对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体现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从多年来企业财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以及各种分析指标资料以外,还应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更趋完善,在企业发展决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1.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非财务性分析评价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做得越好,说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生产产品的劳动效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还综合体现了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 3.产品质量指标:指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的指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指标,包括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等;二是指企业产品销售以后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并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包括驰名商标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等;三是指企业产品在销售以后未符合消费者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可以通过销费者投诉率和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综合反映。 4.新产品开发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二)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注重现金流动负债比 企业的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偿还债务最直接的保证。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过流动负债,表明企业即使不动用其他资产,仅以当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就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因此,在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既要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更应关注现金流动负债比。 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由于现金是偿还债务的最主要手段,若缺少现金,可能会使企业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被迫宣告破产清算,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指标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更为严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增加经济利润等指标,综合全面反映收益的质量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 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 其中,投资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息前税后利润除以投资资本总额后的比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是指各项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和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投资资本总额等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和有息长期负债之和。通常讲,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有:每股净利润(税后利润/总股本)和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每股净利指标是表明股本的获利能力,未能反映出企业其他资本项目如资本公积等的获利能力。衡量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指标应该是净资产收益率,它直接反映了所有者权益获得的单位净利。但无论是每股净利,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只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加“经济利润”指标是从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上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结合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指标,则从质量方面对企业和获利能力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由于企业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销售收入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导致企业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净利润对企业投资者来说是“获利”还是无利呢?增加经济利润和净利润现金含量比率的指标,则综合全面反映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和价值管理实现的,提高了获利能力指标的质量,也说明企业财务分析指标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总之,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企业越发展,对财务分析指标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企业财务分析指标将伴随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如何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

2. 建立和完善体系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加之对国有经济的大范围的改制,各类要素市场的相继建立,我国经济WTO的加入,我国审计监督的内容变得异常复杂,为此,有必要重塑我国审计监督体系。

  (1)突出展现审计监督的特色。审计监督如何确立自身的监督内容并体现出特色。这是审计监督得以长期生存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审计监督只要突出了审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等特点,也就突出了审计监督的特点。

  (2)建立高素质的审计监督队伍,要求每位 审计人员熟悉WTO国际规则,竭力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审计监督报告。

  (3)建立区域或全国性的审计监督信息网,进入审计监督信息网的 审计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即要满足审计监督的需要。从审计监督信息的构成来看,既要有静态的,又要有动态的;既要有国内的,又要有国外的。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规范的审计监督制度,具体包括:审计监督信息的分类标准;审计监督信息的披露规定;审计监督结果的再监督程序;审计监督结果的公示制度;审计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等。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3. 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

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
       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

4. 如何建立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思想基础:即一个企业应该具备的品牌理念和意识,这是实行品牌管理的根本品牌管理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体系,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想体系,如果不具备这种思想,就绝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品牌;它关系着品牌管理能否到位,并引导着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对整个企业的行为起着关键的影响,只有将品牌思想深入贯彻到整个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品牌的良性发展。
管理基础:管理是品牌得以建立的保证,它为品牌的建立搭筑了实施的架构品牌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要充分对品牌战略的实施进行良好的规划,并且在组织形式和执行方法上提供一种规范,使企业的品牌策略能够正确地执行,从而保证品牌价值的实现。
产品基础:产品是品牌的载体,它是品牌生存的基础;而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它代表着产品的贵族享受形式的品牌一定要依靠的产品来维护其价值,因为产品代表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才会在消费者心目中积累起品牌的价值,否则失去了这个载体,品牌将无法生存在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品牌才能发挥出强大持久的力量。

5. 如何建立与完善培训评估体系

 培训效果是培训工作的目标,只有达到了培训的效果才有可能说完成了培训工作。但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却一直是企业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一个企业,特别是进行多元经营的企业集团,面对子公司各不相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体系,如何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它们的培训效果,这需要建立一个培训考核指标体系。  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应该能够科学地评价各子公司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真实地反映培训工作的效果,并可以通过这些指标达到督促和激励各子公司进行培训的目的。  据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培训环境、受训意愿、培训前的准备、教师水平以及学习气氛等见图,这些因素几乎囊括了培训工作前后的各项内容,对培训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培训考核指标的设计就是在结合培训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综合这几个方面展开。  在考核指标设计之前,首先有必要在企业集团内部给出一个明确的关于培训工作的定义,因为明确的范围是进行考核的必要前提,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什么行为算做培训,什么行为不能算做培训|。那么什么是培训?培训是指由专人组织的、采用集中授课或互动研讨形式,且有详细教学内容或教学大纲的培训班或研讨会,或者经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同意、并在人力资源部备案的公司外培训||。这些行为是考核指标所针对的对象。

如何建立与完善培训评估体系

6. 如何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从1999年中办、国办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很大成绩;2010年底,为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央又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是,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大量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界定经济责任规定的比较原则和笼统,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更是简单,体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要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至今尚未建立,审计署目前也没有出台相关的量化指标参考体系。具体工作中,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操作难度较大,存在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内容不科学、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也是容易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如何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切实做好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评价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要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不现实,国家应制定一个类似“审计基本准则”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分类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框架,供各级审计机关规范执行,各地可遵循和围绕“基本准则”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具体指标。
一、任期经济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
1、经济发展责任。主要有:任期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税收收入平均增长率和财政可用资金平均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任期利润平均增长率税收增长率、不良资产比率等,应区别审计对象加以侧重分析,评价在领导干部任期内是否推动了经济发展。一是以任期内上级或相关部门下达任务数为基数比较,二是以前任领导业绩指标为基数对比,三是以同行业水平或平均水平为基数比较;同时,要充分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宏观政策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2、经济决策责任。一是决策机制的健全性。主要审查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大额资金分配、大宗物资采购等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二是决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审查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立,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三是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包括决策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决策是否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能否有效执行。四是决策对象的效益性。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否取得了设计要求和预期效果。
3、经济管理责任。一是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主要是预决算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严格;支出审批制度是否明确,把关是否严格;财政收入是否做到应收尽收且集中管理;票据管理和领发制度是否建立,现金管理制度执行是否严格;往来款项是否及时清理。二是资产管理情况。任期内是否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固定资产是否做到账实相符、集体资产投资和收益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任期内集体资产是否做到保值增值。三是负债管理情况。计算负债增减情况,并分析原因,看偿债机制是否完善。
4、执行经济政策责任。对上级和本单位制定的各项经济改革、宏观调控等各项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一是有无执行、有无虚假执行或不执行;二是执行的范围和力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片面强调地方、部门局部利益部分执行或执行有头无尾的现象;三是执行的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达到制定政策的要求。
5、廉政监督责任。一是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主要评价任期内个人收益分配所得以及个人借用公款和使用公有财产等情况;二是个人廉洁自律情况,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办公设施、通讯配备,个人收入财产申报,以及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及亲属子女经商办企业等廉政规定,是否认真执行并落到实处;三是廉政责任执行情况,所管干部是否有违反廉政规定或严重违纪违法情况;四是经济活动、经济决策中的失职渎职责任。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重要资金拨付等经济活动中,对因独断专行、索贿受贿、失职渎职对国家财产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承担廉政责任。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通过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审计,核实其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
一是经费支出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将救济、科研、农业、教育、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挪作它用的问题;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应付款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国家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问题;预算外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等问题;预算外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
二是固定资产是否入账建卡,安全完整;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问题;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入账、专款专用。
三是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对所创办实体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价、不收取占用费、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国有资产在创办经济实体中流失的问题。
四是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建立了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及其他经济事故问题。
2、通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资产和财务状况的认定,合理划分离任与继任领导的责任界限。
查清即将离任领导到任与上届领导交接时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以及即将离任领导与下届领导交接时或此项审计时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为其自身的经济责任提供服务,能使新任领导掌握单位的基本财力和其他财务信息,了解接任的是个什么摊子,便于加强管理和正确决策;同时,为审计评价对比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审计的方法通常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采取审查核对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办法。主要认定固定资产金额及种类,财政拨款和预算外收入账面余额,应收款和应付款余额及明细,实有货币金额,并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简要说明。固定资产的金额要以实地盘点的固定资产原价为准,重点注明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和其他贵重物品,以及作为贷款抵押的资产实有数;认定往来账款时,对数额大、时间长的款项要进行实地调查,对合同应收未收款项或应付未付款项和呆死账要特殊说明,以体现债权债务的真实性。资产和财务状况的认定结果,除在审计报告中重点阐明外,最好以表格形式,如固定资产明细表、应收款明细表、应付款明细表等,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这样便于有关部门全面了解财务情况。
3、通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考核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对其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审计和评价,还要运用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的考核情况来充实评价内容,使审计评价具体翔实、有理有据、公证力强。一般说来,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运用的经济指标主要有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各项财政、财务指标。通过对实际指标同计划(预算)指标比较,本期指标和上期(上年同期或历史最高水平)的实际指标比较,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决策、管理决策等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以便客观地评价其经济责任。
4、通过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审计,全面掌握领导干部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责任。
主要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等出台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情况。要对任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决策事项进行重点抽查。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开始,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或调查。通过审查决策资料,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及相关记录,同参与有关经济决策及具体执行人座谈等形式,掌握领导干部重大的经济决策项目及内容,梳理出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的重点审计项目和具体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执行结果,全面搞清重点问题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查明领导干部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决策和个人武断等问题,客观评价经济责任。
5、通过被审计领导干部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的审计与调查,审查其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情况。
首先要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资料的审计,从账面上收集证据,看其收入来源的合规合法性是否如实申报,有无非法收入等。其次,利用群众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对举报的与财政财务收支和领导干部本人经济责任直接相关又可以通过审计手段能够核实的问题,应全面加以调查核实;对群众举报反映不实的问题,通过审计也可予以澄清,也有利于解脱领导干部的责任。同时,对群众反映的一些不能直接从财政财务收支资料中查清的问题,应采取专项审计调查的方法,组织专门力量沿着项目和资金走向,向上追溯决策过程、报批程序和领导批示,向下延伸资金流向、项目实施过程及其效果,重点加以核实。第三,对单位违纪违规问题,应在查明违纪事实的基础上逐项分析产生问题的背景原因,分清是个人经济问题,还是财政财务收支的违纪违规问题,力求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实质,如实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该围绕审计内容进行,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对超出任期内法定经济责任范围事项、非审计的事项、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以及未经查实的问题不作评价。为此,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原则。财政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在核算上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这是由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和国家从宏观调控需要确定的。但作为人格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如果完全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的财务成果去评价被审计人,则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和界定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因此,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会计数据的认定,应严格按会计制度规定,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对被审计人的评价,则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有关数据进行调整,即:凡属本任的收支和债权债务,不论是否支付现金,均划为本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前任超收或超支,负债或留下的债权,在会计处理上即使在本任期内,也不划为本任领导的经济责任。
二是可控性原则。审计评价重点放在被审计人能够实施控制的事项上。一个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和单位账面反映的事项,并不全是被审计人能够实施控制的事项。在审计评价中,如果这部分内容在审计结果中所占比重较大,或者审计认为这种结果可能导致有关部门获取错误信息时,审计人员在计算与此类事项相关的评价指标时,则应予剔除或作相应说明。如在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时,对任期内机构合并、分设,债务重组,资产重估、自然灾害等引起国有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应予剔除或单独反映;在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时,对任期内遇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事项要客观地进行反映。

7. 如何建立,完善,调整自我认知体系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实施有效的质量监视和测量,是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一项重要质量活动。质量监视和测量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抽样检查的方式,对所有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要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对监视或测量中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要查明原因,及时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尽快解决,并对所采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此外,应适当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尽可能多的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为更好的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从而确保所有的工作都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使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管理工作的动态进行。
2 
加强内审和管理评审,建立自我完善机制,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实施内部审核,是为了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有效,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管理评审则应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体系变更、过程和产品的改进,资源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做出评价。
3 
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确保体系文件持续适宜有效,使其为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质量体系文件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法规,应进行不断完善,使该文件在符合ISO9000
 
标准的同时,又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随着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运行,可能会由于不同原因而需要对作为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进行修改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修改和完善,最终都是为了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有效性、符合性,并使这些文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运行效率进行的,但是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进行的修改,都应是严肃的,经过严格审批的。
4 
继续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为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做好准备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企业质量的进步关键在于整个员工素质的提高,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构建,提高各级人员的质量意识,业务素质、事业心、责任心、职业道德以及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

如何建立,完善,调整自我认知体系

8. 如何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个是目标体系,一个是绩效管理制度。
目标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公司总目标:根据公司的业绩目标、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阶段必须完成的工作及公司经营决策者对企业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拟定。部门目标:由各部门根据公司总目标分解,综合本部门职责拟定。个人目标:由每个员工根据本人所在部门的目标分解,结合本人职责,经与部门主管商谈后拟定。
总目标、部门目标及个人目标应保持一致性,下级目标要以完成上级目标为基准。目标项目力求明确具体,目标数值不宜过高或过低,应力求接近实际情况,以增加目标的挑战性。绩效管理制度应从绩效管理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目标的制定、绩效实施、绩效考评及绩效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制度化规定。并需要针对每个方法、程序进行详细的指导性的说明,以提高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可操作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