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钱请科学家研究东西吗

2024-05-17 19:50

1. 可以用钱请科学家研究东西吗

研究经费,一个新的东西从无到有,都要用钱来垫
科研经费泛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如下: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可以用钱请科学家研究东西吗

2. 科研经费怎么用

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说明
一、科研经费是用于各级各类立项科研课题相关支出的经费,专款专用,不允许挪作它用;
二、经费支出范围依据项目任务书的经费预算,预算外不予支出,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照预算支出须提供书面申请,经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支出;
三、科研项目完成后,结余经费将收回;
四、具体经费使用流程:
1、购置仪器设备:填写《科研课题用试剂(仪器设备)申购单》(医院网站“下载专区”下载)报科研处审批。符合统一采购标准的仪器设备,须通过政府统一采购程序购买,即:填写《政府采购申请表》(财务处领取)提供技术参数及报价(凡是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项目须在西城区指定供货商处、按指定标准询价并购买)科研处负责人审批主管院长审批财务处负责人审批报上级财政部门审批(周期约1-2月)批复准予购买携带本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簿》办理经费支出手续办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的出、入库手续财务处结算;
2、材料:包括实验试剂、研究用药品、一次性易耗品、必需办公用品等,填写《科研课题用试剂(仪器设备)申购单》报科研处审批,经费结算时须提供购置材料明细;
3、测试化验加工费:院内发生测试化验加工费用,填写《科研课题院内经费转账申请表》(医院网站“下载专区”下载)报科研处审批;院外发生测试化验加工费用,须提双方签署的测试化验加工协议书报科研处审批;
4、差旅费:参加与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培训、学术会议等相关费用,包括培训费、会议注册费、交通费、食宿费等,须提供培训、学术会议的正式通知报科研处审批;
5、会议费: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召开的课题协调会、专家论证会等相关费用,须提前报科研处审批;
6、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包括文献查新检索、非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版面费、课题必要通讯费、专业书籍等,须提供查新检索报告原件/复印件、发表论文复印件、购买书籍目录等附件材料;
7、劳务费:预算时即不超过总经费的10%,经费结算时须提供发放明细,包括姓名、工资号(身份证号)、承担研究内容、金额、本人亲笔签字,现金800元以上需按章纳税;
8、咨询费:经费结算时须提供发放明细,包括专家姓名、身份证号、咨询内容摘要、金额、本人亲笔签字,现金800元以上需按章纳税;
9、管理费:经费到账按照预算计提,转入医院专用账户;
10、所有经费结算时,须携带该项目《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簿》及原始单据复印件(A4纸)办理支出手续,填写完整后须经项目负责人亲笔签字,经办人签字。
五、财务相关规定(适用所有支出项目)
1、金额为1000元以内可现金支付后报销,金额为1000元以上必须以支票、汇款等非现金形式支付。支票须先到科研处申请审批,汇款须提供收款单位账户名称、开户银行、账户号码,每周集中办理汇款1次,手续费由课题经费支出;
2、发票抬头须开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发生错字、漏字及其它名称不予报销;
3、当年可报销当年至上年3月1日前的开具的票据,逾期不予报销;
4、票据审批流程:每周一、三办理审批业务,科研处审批主管院长审批财务处主任审批。
六、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支出,科研处不予审批,财务处不予结算。

3. 个人专利能获得科研经费吗?

不能直接获取科研经费,相反申报专利后每年还要缴纳年费,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经济回报:
专利转让,根据专利实用性价格不等;
结合自身科研水平及科研结果,申请项目基金;

个人专利能获得科研经费吗?

4. 科研经费怎么管才能没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两大主因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从管理实践上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既不能回避矛盾与问题,也不能过分夸大其词,忽视甚至无视科研的主流,而是要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科研经费存在问题有两大主要原因:
一是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用途存在根本的分歧,这是根本原因。
各方对科研部门存在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具有不同的反应:政府部门包括科研主管部门如科技部、教育部等强调加强管理。监管部门包括中纪委、审计署等强调严惩违规违纪甚至犯罪。新闻媒体追问真相、人人喊打。而在这种高压态势下,科研人员则不断叫屈,科研工作积极性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